周朝治國理政經驗是中華治道的基石(《逸周書·周書序》)

2025-10-21
一個民族若丟失了核心元典,很容易陷入自我認知的迷障,遮蔽自身文明的深層邏輯。倘若我們也如某些西化學人那般,將中國文化簡單判定為“傳統落後”,試圖通過“史學化”將其封存於故紙堆中,必將釀成文化傳承的悲劇——自《隋書·經籍志》以後,直到今天仍有人主張應繼續將《逸周書》列入史部,而非回歸經學,這是怎樣的錯誤啊!

只有領導核心團結一心,大局才能穩定(《國風·豳風·九罭》)

2025-11-09
周朝立國之初政局十分危險。武王伐紂勝利後三年就去世了,即位的成王還是個孩子。各方諸侯多有心懷異志者。在這種情況下,周公不得不承擔起領導國家的艱巨歷史任務。功高震主,周公的所作所為招來了朝中一些人的猜忌,連成王本人也不能理解他。如果帶重兵東征的周公不能與成王實現“君臣和”,結果將是災難性的。所以聖賢編詩時,將同一主題的《伐柯》《九罭》放在一起,苦口婆心地告誡後人:只有領導核心團結一心,大局才能穩定。

內養外用都要先做到立基立中,內求諸己(《國風·豳風·伐柯》)

2025-11-06
後世常以“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說明盡心為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無論內養還是外用,都要先做到立基立中,內求諸己。一味外求,無論內養怨天尤人,還是外用侵略掠奪,都不可能長久。《禮記·中庸》引孔子的話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睨,nì,斜視——筆者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改而止,是說要有錯就改——筆者注)。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破壞大一統天下秩序者,人人皆可誅之(《國風·豳風·破斧》)

2025-11-06
“東征述職”,只有東征,叛亂得以平定,大一統秩序得到維護,才能對地方施行有效治理,才能實現天下的安定太平。所以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對於破壞大一統的天下秩序者,人人皆可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