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毀賢能之士就是自毀長城(《國風·秦風·黃鳥》)

2025-09-03
據《左傳·文公六年》和《史記·秦本紀》,西元前621年,在位38年的一代雄主秦穆公去世,葬於雍地,為穆公自願殉葬的有177人,其中包括秦國賢臣奄息、仲行、鍼虎。秦人哀悼他們,為他們作了《黃鳥》這首詩。一個國家自毀賢能之士就是自毀長城、自廢武功,所以當時有識之士指出,秦穆公不能為後代樹立好的榜樣、建立好的禮法,反而讓百姓珍愛的賢能之士從死,這是秦國不能成盟主、不能再東征的重要原因。

內事文而和,外事武而義(《逸周書·武紀》)

2025-09-04
中國古典外事理論強調“先內後外”“先文後武”,“內事文而和”就是說對內興文教而協四方,只有內部和諧統一,才能夠守衛則堅不可摧,攻戰則克敵制勝。這首先要求國家重視天道禮法,所以《武紀》最後強調:其刑罰謹慎而威嚴,其執政正直而公平。以禮義為根本,依時節而勞作,申法度正綱紀,遵律令為守則,樹仁德成教化——此乃治國用兵之道。

元首、官員與民眾三者是魚水關係(《國風·秦風·晨風》)

2025-09-06
賢能政治、選賢與能是中國政治的顯著特色,有“諸子之首”之稱的《鬻子》據說為周文王的老師鬻熊所作,他曾論及國家元首、政府官員與普通民眾三者的魚水關係,以及官員取得人民擁護的重要性。

成賢成聖的德業沒有終點(《國風·秦風·終南》)

2025-09-03
古人將天人之道分為“善”與“德”兩大部分,善行為人間功業,如人之生命,有始有終。但包含善行的德行屬於天道,成賢成聖的德業則沒有終點——生命有盡而心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