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治國理政經驗是中華治道的基石(《逸周書·周書序》)

2025-10-21
一個民族若丟失了核心元典,很容易陷入自我認知的迷障,遮蔽自身文明的深層邏輯。倘若我們也如某些西化學人那般,將中國文化簡單判定為“傳統落後”,試圖通過“史學化”將其封存於故紙堆中,必將釀成文化傳承的悲劇——自《隋書·經籍志》以後,直到今天仍有人主張應繼續將《逸周書》列入史部,而非回歸經學,這是怎樣的錯誤啊!

中華禮樂文明為人類構築普適發展道路(《小雅·鹿鳴之什·四牡》)

2025-11-18
相對於古代埃及和現代西方這類“以神為本”的文明體系,中華禮樂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世俗生活為中心,將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義規範,寓教化於生活,實現修己與治人、內養與外用一以貫之——扯去強加在人身上的各種區分標籤,直接將人還原為人,中華先賢由此構築了一種超越不同信仰和種族,人類普遍適用的發展道路。

上上下下都盡心竭力方為善政(《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2025-11-17
漢人對於《鹿鳴》是讚美還是諷刺說法不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仁義陵遲,《鹿鳴》刺焉。”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以為是魯詩說。但從《鹿鳴》是宴會時的用詩來看,主旨當為讚美,不是刺詩。孔子說:“於鹿鳴,見君臣之有禮也。”(《孔叢子·記義》)西元前569年,訪問晉國的魯國大夫穆叔曾說:“《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左傳·襄公四年》)另外,新出土的《孔子詩論》亦有:“(《鹿鳴》)會以道交,見善而學,終乎不厭人。”可見,美詩之說較符合聖賢本義。

周公目光遠大,所以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國風·豳風·狼跋》)

2025-11-12
《狼跋》為《豳風》的末篇,自《七月》至《狼跋》,內含周公從攝政到歸政的全過程。在此期間,周公不計個人得失,心懷天下,東征平叛,制禮作樂,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可謂至聖矣!《狼跋》是《國風》的終篇。從《關雎》到《狼跋》,十五國風中激蕩著的,盡是前跋其胡,後絆其尾的艱難跋涉。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為美好生活不懈奮鬥的偉大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