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社會才能良好運行(《國風·魏風·汾沮洳》)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7-01

經義:

一個社會,如果領導者不能承擔領導者的責任,被領導者不能承擔被領導者的責任,君不君,臣不臣,整個社會將陷入混亂之中——人們只有各安其位、各盡其職,社會才能良好運行。

那麼國家元首應該如何行事呢?春秋時晉國賢大夫師曠曾總結說:作為一國之君,首先要按照事物普遍規律依法治國,實現無為而治。務必要博愛眾生,關鍵是任用賢人,打開眼界和心量,洞察一切人事,不固守於流俗,不被身邊的人所蒙蔽,深謀遠慮,獨立有主見,經常檢查考核官吏的績效,以此駕馭下級。這就是一國之君所應做的。《說苑·君道》:“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魏國國君不是這樣。他以君主之尊,親自來到汾水的低濕地帶,採集野菜藥材,采桑養蠶,這位君主留下了如此親民的形象。然而,作為一國之君,須行君主之道。這位君主不行其政,雖躬身采菜,最能勤儉,卻於禮有違。《毛詩序》云:“《汾沮洳》,刺儉也。其君儉以能勤,刺不得禮也。”

詩首章:“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毛詩注疏》指出,由於魏國國君節儉而勤政,在那汾水邊低濕之地親自去採摘酸模草,這確實是節儉而勤勉的表現。那位采野菜的君主能如此勤儉,其美德確實無可限量,絕非一般標準可以衡量。然而儘管美德無量,采野菜的差事本應交給低階官吏——連“公路”這樣的賤職都不屑去做,國君為何要親為呢?這是諷刺他行事不合禮制啊。“由魏君儉以能勤,於彼汾水漸洳之中,我魏君親往采其莫以為菜,是儉而能勤也。彼其采莫之子,能勤儉如是,其美信無限度矣,非尺寸可量也。美雖無度,其采莫之士殊異於公路,賤官尚不為之,君何故親采莫乎?刺其不得禮也。”

上篇《葛屨》言魏君吝嗇,失於儉約,不修其德,此篇魏君又親往汾水低濕處採集,他似乎已經忘了君主之責。一國之君,當以謀社稷為重,而非躬身於微末。君主之勤,當勤於任賢使能,當勤於節用愛民,而非躬身採集,越禮違制——君主不明大體,不明職分,這最可怕。

如果對於普通的人臣君子,魏君的行為倒是可以讚美的。《韓詩外傳》兩次引本詩讚美君子的德行。《韓詩外傳·卷二》有:“君子有主善之心,而無勝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無驕肆之容。行足以及後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虛己以受人,旁行不流,應物而不窮。雖在下位,民願戴之。雖欲無尊,得乎哉?《詩》曰:‘彼己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作者的意思是說,君子內心崇尚善行,卻沒有和人爭勝之態。德行之高足以蓋世,但不驕傲放肆。其行為足以流芳後世,但不說一句詆毀別人的話。所以說,君子有偉大的德行而為人謙恭,自己虛心能容納別人,橫行於天下而不放縱,應對事物沒有窮盡。這樣的人,即使處於卑下的地位,老百姓也願意擁戴他。即使自己不想尊貴,又哪能如願呢?

經文:

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彼汾一,言采其。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語譯:

汾水岸邊濕地上,魏君親自來采莫。那個采莫的國君呀,親采莫菜多勤儉,美德確實不可量。美德確實不可量,他和“公路”不一樣,公路尚且不采莫,國君何故采莫忙?

在那汾河的一旁,魏君親自來采桑。那個采桑的國君呀,親采桑葉多勤儉,美德超群最出眾。美德超群最出眾,他和“公行”不一樣,公行尚且不采桑,國君何故采桑忙?

在那汾水河灣旁,魏君親自來采藚。那個采藚的國君呀,親采藚來多勤儉,美德如玉多溫潤。美德如玉多溫潤,他和“公族”不一樣,公族尚且不采藚,國君何故采藚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