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治国理政经验是中华治道的基石(《逸周书·周书序》)

2025-10-21
一个民族若丢失了核心元典,很容易陷入自我认知的迷障,遮蔽自身文明的深层逻辑。倘若我们也如某些西化学人那般,将中国文化简单判定为“传统落后”,试图通过“史学化”将其封存于故纸堆中,必将酿成文化传承的悲剧——自《隋书·经籍志》以后,直到今天仍有人主张应继续将《逸周书》列入史部,而非回归经学,这是怎样的错误啊!

中华礼乐文明为人类构筑普适发展道路(《小雅·鹿鸣之什·四牡》)

2025-11-18
相对于古代埃及和现代西方这类“以神为本”的文明体系,中华礼乐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世俗生活为中心,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义规范,寓教化于生活,实现修己与治人、内养与外用一以贯之——扯去强加在人身上的各种区分标签,直接将人还原为人,中华先贤由此构筑了一种超越不同信仰和种族,人类普遍适用的发展道路。

上上下下都尽心竭力方为善政(《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2025-11-17
汉人对于《鹿鸣》是赞美还是讽刺说法不一。《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仁义陵迟,《鹿鸣》刺焉。”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以为是鲁诗说。但从《鹿鸣》是宴会时的用诗来看,主旨当为赞美,不是刺诗。孔子说:“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孔丛子·记义》)公元前569年,访问晋国的鲁国大夫穆叔曾说:“《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左传·襄公四年》)另外,新出土的《孔子诗论》亦有:“(《鹿鸣》)会以道交,见善而学,终乎不厌人。”可见,美诗之说较符合圣贤本义。

周公目光远大,所以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国风·豳风·狼跋》)

2025-11-12
《狼跋》为《豳风》的末篇,自《七月》至《狼跋》,内含周公从摄政到归政的全过程。在此期间,周公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天下,东征平叛,制礼作乐,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可谓至圣矣!《狼跋》是《国风》的终篇。从《关雎》到《狼跋》,十五国风中激荡着的,尽是前跋其胡,后绊其尾的艰难跋涉。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伟大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