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1-21
经义:
《诗经》者,诗之经也,圣贤为阐明垂范万世的文明大法,因诗(风谣)以寓教。所以《诗经》的编辑十分严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政治观念一以贯之,强调先近后远,先内后外。这直接反映在《诗经》的篇次安排上。东汉郑玄《诗谱·小大雅谱》说:“小雅自《鹿鸣》至于《鱼丽》,先其文所以治内,后其武所以治外。”《毛诗注疏》解释说,治理内政为第一要务。君主如同头,臣下犹如四肢,君主诚恳善待臣下,臣子就能尽忠服务君上,上下和合在治国理政中最为紧要。因此把《鹿鸣》宴请群臣嘉宾的内容放在首位。群臣在朝时设宴款待,出使归来就慰劳他们,所以接下来是《四牡》,写慰劳归来的使臣。使臣回朝时君主予以慰劳,而出使离去时应当送行,所以接下来是《皇皇者华》,记述派遣使臣的事。“既以治内为先,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君能恳诚以乐下,臣能尽忠以事上,此为政之尤急,故以《鹿鸣》燕群臣嘉宾之事为首也。群臣在国则燕之,使还则劳之,故次《四牡》劳使臣之来也。使臣还则君劳之,去当送之,故次《皇皇者华》,言遣使臣也。”
春秋时鲁国大夫穆叔指出,《皇皇者华》这首诗中,国君教导使臣说:出使四方,一定要向忠信之士咨询政事。《左传·襄公四年》:“《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毛诗序》论本篇宗旨:“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毛诗注疏》解释说,《皇皇者华》这首诗讲述君主派遣使臣之事。君主在派遣使臣时,用礼乐为他送行,教导他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向忠信之士广泛咨询善道。这是说臣子出使在外,应当弘扬君主的美德,使其声名远播。用礼乐为他送行,是首章最后两句直到最后一章的内容。谦虚访善本身属于礼的范畴,但这里连同乐一并提及,是因为礼与乐相辅相成。既然能够有礼而机敏通达,也就能够内心和悦、平易安乐,所以将二者一并论述。使君主声名远播,是首章开头两句所表现的主旨。“作《皇皇者华》诗者,言君遣使臣也。君遣使臣之时,送之以礼乐,教以若将不及,驱驰而行于忠信之人,咨访于五善。言臣出使,当扬君之美,使远而有光华焉。送之以礼乐,即首章下二句尽卒章是也。此谦虚访善,直为礼耳,而并言乐者,以礼乐相将,既能有礼敏达,则能心和乐易,故兼言焉。言远而有光华,即首章上二句是也。”
诗首章云:“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这是文王告诫使臣的言辞。光彩鲜明的是草木之花,无论是生在高原还是洼地都同样灿烂,不因地形高低而改变其色泽。比喻臣子出使在外,应当彰显君主的荣光,不辱使命,无论远邦近国都要发扬国威,不因距离而改变。浩浩荡荡的出使队伍,接到使命就应迅速启程。如果每个人都怀着私心相互拖延,会贻误时机。既然不能耽搁,就应快马加鞭,奔走四方访求忠良。《毛诗注疏》:“此述文王敕使臣之辞。言煌煌然而光明者是草木之华,于彼原之与隰皆煌煌而光明,不以高下而易其色也。以言臣之出使,当光显其君,常不辱命,于彼遐之与迩,皆使光扬,不以远近而易其志也。汝駪駪众多之行夫,受命当速行。每人怀其私,以相稽留,则于事无所及矣。既不稽留,恐无所及,故当速行,驱驰访善也。”
后面诗中依次提到“诹、谋、度、询”,都是向忠信之人广泛征询建议,但须有先后次序。“咨事为诹”“咨事之难易为谋”“咨礼义所宜为度”“亲戚之谋为询”。“咨诹”是咨询政务。事务本身有难易之分,需要探讨对策,所以接着是“咨谋”。既然事务有难易之别,就应当考量礼法规范是否适宜,因此第三步是“咨度”。在确定适宜性的范围内,还需要考虑人际亲疏关系,所以最后是“咨询”。
诗以“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起兴,草木一派生机盎然,光华耀目。身为外交使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盛开之花,无论身处何处,都要不辱使命,让国家声威远播天下!
经文:
我马维
我马维
我马维
语译:
花儿朵朵真鲜艳,高原低地都开遍,使臣奉命又出使,快马加鞭恐有误。
使臣马儿是良驹,六条缰绳润如洗,赶起马儿跑得快,访忠求贤问政事。
使臣马儿青又黑,六条缰绳顺又匀,赶起马儿跑得快,访忠求贤问难易。
使臣马儿毛色白,六条缰绳光润润,赶起马儿跑得快,访忠求贤问礼义。
使臣马儿黑白色,六条缰绳调又顺, 赶起马儿跑得快,访忠求贤问亲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