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1-23
经义:
《常棣》的历史背景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诛杀自己的兄长管叔鲜和流放自己的弟弟蔡叔度。管蔡联合商人旧势力叛乱,引狼入室,才导致周初兄弟残杀的惨剧!
公元前639年,郑国讨伐滑国。周襄王派大夫游孙伯替滑国说情,却被郑人扣留。襄王大怒,准备利用狄人去讨伐郑国。大夫富辰即引《常棣》劝阻说,郑国是周的同姓之国,兄弟不和是内部的冲突,虽有争执不影响手足之情。郑君与天子有兄弟之亲。郑武公、郑庄公还为平王、桓王立过大功,我们王室的东迁也依靠过晋国、郑国,子颓作乱又是郑国帮助平定的。现在由于一点忿恨就遗弃郑国,就是因小怨而忘大德,恐怕不行吧!《国语·周语中》:“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阋,争斗——笔者注)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两三年后,襄王又打算利用狄人伐郑。富辰再次劝谏:“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吊,这里有感伤的意思——笔者注)二叔之不咸(咸,和睦的意思——笔者注),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召穆公(召穆公,周厉王、宣王时的名臣召公虎——笔者注)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可惜周襄王没有富辰那样的大局意识。引狄人入周,结果自取其辱,不得不出奔郑国——一个大国,军事上、思想上单纯依赖别人是极其危险的。在西方学术思想殖民依旧严重的今天,我们切不可不加辨别地引入西方学术思想,引狼入室!
富辰明确指出《常棣》的作者是召公虎。《周语中》的“周文公之诗”,当理解为有关周公的诗,因为富辰不太可能把作者说成两个人。《毛诗序》说:“《常棣》,宴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郑玄《笺》:“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此诗,而歌以亲之。”
《常棣》通过描述宴饮的欢畅,说明兄弟相亲的道理,以期敦厚天下风俗。文中并未直指管蔡之乱,只强调兄弟至亲,须设宴欢聚以彰明君王法度。因管蔡之事已属缺憾,不必明言,故而隐去其事。全诗共八章,前四章论述兄弟情谊的重要性,强调相互扶助;第五章说安宁之时方寻求朋友,反衬兄弟之情的珍贵,至此都在论述兄弟本应亲近,因此要设宴相聚;第六章开始具体描述宴饮场景,呼应篇首“燕兄弟”的主题;燕礼和饫礼有所不同,饫礼用于非同寻常的事情,燕礼重在抒发欢心,所以诗中言“燕”兼含有“饫”的意思。末章说家庭和睦,是由于兄弟宴饮修好,与首章呼应,相辅相成之意。《毛诗注疏》:“故作此《常棣》之诗,言兄弟不可不亲,以敦天下之俗焉。此序序其由管、蔡而作诗,意直言兄弟至亲,须加燕饫,以示王者之法,不论管、蔡之事。以管、蔡已缺,不须论之,且所以为隐也。此经八章,上四章言兄弟光显,意难相须。五章言安宁之日,始求朋友,以明兄弟之重。至此上论兄弟由亲,所以燕之。六章始说燕饫,即充此云燕兄弟也。燕、饫礼异,饫以非常事,燕主欢心,故言燕以兼饫。卒章言室家相宜,由于燕好,取其首尾相成也。”
诗以“常棣之华,鄂不韡韡”起兴,喻指兄弟当如花相拥,才更光耀夺目;如原隰相承,方得立荣显之誉。兄弟偶有阋墙之隙,一遇外侮则同心合意。及外患既平,家室安宁,乃可广交好友,互勉共进。唯有兄弟相亲,方得家族和睦——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经文:
死丧之
兄弟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
宜尔室家,乐尔妻
语译:
棠棣花开繁又密,众花相拥灿无比。君看如今世上人,兄弟相亲谁能比。
遇到死亡患难时,只有兄弟最关心。高原洼地自相依,兄弟相扶荣显立。
鹡鸰在原求同类,兄弟急难来相助。虽有好友情谊深,看你患难只叹息。
兄弟之间有纠葛,每遇外侮同心力。虽有好友情谊深,相处再久难相帮。
急难困厄过去后,生活和睦又安宁。家中虽有亲兄弟,也需交友互勉励。
美酒佳肴摆上来,在堂畅饮多欢乐。家中兄弟都来齐,宗族亲属乐相聚。
情投意合好妻子,琴瑟和鸣在一起。兄弟感情真融洽,九族相睦乐欢愉。
宗族同心室家安,妻儿欢乐得保全。深思熟虑想一想,确确实实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