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杨惠芬 发布时间: 2025-11-25
经义:
关于《伐木》一诗,汉人有赞美和讽刺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韩诗主刺说,但语焉不详。《文选》唐代学者李善注引《韩诗序》说:“《伐木》废,朋友之道缺,劳者歌其事。诗人伐木自苦其事,故以为文。”东汉蔡邕《交友论》有:“是以古之交者,其义敦以正,其誓信以固。逮夫周德始衰,《颂》声既寝,《伐木》有‘鸟鸣’之刺。”这里的“鸟鸣”,是说《伐木》以鸟鸣起兴,比喻君子友情。
从诗文的内容看,以《伐木》为美诗似更合理。《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也。”《伐木》是描写宴请朋友故旧的,同时又阐明了宴请的缘由:从天子到平民,没有人不需要朋友相助就能成就事业。君主若能在内亲其宗族,使内部和睦,对外结交贤能而不轻弃,同时不忘故交旧谊,以礼相待。在上位者以此言行教化百姓,百姓自然会效仿,那么民风民俗就会变得淳朴厚道了。《毛诗注疏》:“作《伐木》诗者,燕朋友故旧也。又言所燕之由,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王者既能内亲其亲,以使和睦,又能外友其贤而不弃,不遗忘久故之恩旧而燕乐之。以此化民于上,民则效之于下,则民德皆归于惇厚。”
诗一二章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毛诗注疏》依毛传解释说,有人在山坡上砍伐树木,斧声丁丁作响。鸟儿听到这声音,发出嘤鸣而惊惧飞起。诗人以此比喻两位朋友相互切磋,其中一人用恳切严谨的言辞规劝友人,那份真诚如同重斧破木,深沉而坚定。友人听闻劝诫后,也自我勉励奋发,就像鸟儿听到伐木声般产生共鸣。鸟儿受惊后从深谷飞出,来到高树之上,比喻友人经过自我勉励,最终晋升到高位。当鸟儿栖居高树时,又发出嘤嘤鸣叫,那是寻求同伴的呼唤——犹如君子虽居高位,依然不忘故友。之所以要寻求故友,是因为看那些无知飞鸟尚且懂得呼唤同伴,何况人类,怎能不寻求良友呢!君子深明此理,因此主动寻求友人。这种身居高位却不遗忘旧交的品格,若能获得神明垂鉴护佑,必将使友人之间心意相通,共同成就和乐的功业。
木因采伐而出幽谷,鸟亦惊飞而出幽谷,鸟有同处幽谷的同伴,迁乔木尚且呼唤求友,何况人呢?人若不忘故旧,神灵也会保佑。《伐木》丁丁嘤嘤之声穿越千年,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友朋举杯欢饮的热烈情景。
一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朋友圈”。所以先贤重视交友以及朋友间互相砥砺共进。东汉徐干曾引用本诗说明,小人只看重用明镜察看自己的面貌,而君子崇尚至高的道理。但至理若没有贤明的朋友就不能得到,因此君子必先寻求贤友,与其真诚切磋劝勉,共同提升人生境界。《中论·贵验》:“故小人贵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诗》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言朋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于善道者也。”
经文:
伐木
伐木
伐木于阪,酾酒有
有酒
语译:
伐木有声铮铮响,惊起鸟儿鸣嘤嘤。鸟儿飞出深山谷,飞到高大乔木上。鸟儿嘤嘤复又鸣,不忘故交呼同伴,同来乔木再为朋。
看那鸟儿本飞禽,尚且呼唤旧同伴。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朋友情。如若神灵能护佑,定使友人心意通,诸事顺遂功业成。
伐木有声扬飞屑,惊起鸟儿声嘤嘤。新滤美酒香又醇,还有肥美小羔羊。邀请同族诸父来,即便他们不能来,不要说我不念顾。
堂内洒扫多光洁,美食八簋摆上桌。公羊肥美又鲜嫩,延请诸舅同来尝。即便他们不能来,也要诚意以礼请,免得遗憾又愧疚。
伐木来到小山坡,惊起鸟儿鸣嘤嘤。新滤美酒香又醇,笾豆行行摆上桌。兄弟亲戚邀请来,百姓失德被非议,干粮私享惹人怨。
家里有酒滤出来,家里没酒酿起来。鼓声咚咚敲起来,舞步翩翩舞起来。今朝有暇今朝乐,新朋故旧得聚首,共同畅饮此美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