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下下都盡心竭力方為善政(《小雅·鹿鳴之什·鹿鳴》)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11-17

經義:

《小雅·鹿鳴之什》中的“雅”,是正的意思,論天子之政治與教化;“什”,指十首詩為一組。《小雅》共七十四篇分七“什”,從《鹿鳴之什》到《甫田之什》均為十篇,《魚藻之什》有十四篇。

《詩大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詩依所述事件之輕重,分為小大二體,《大雅》以彰顯盛世為主,篇章恢弘,體現王道之隆盛;《小雅》則述政事之細,較為簡約。《小雅》所陳,有飲食賓客,賞勞群臣,燕賜以懷諸侯,征伐以強中國,樂得賢者,養育人才,於天子之政皆小事也。《大雅》所陳,受命作周,代殷繼伐,荷先王之福祿,尊祖考以配天,任官用士,澤被昆蟲,仁及草木,於天子之政,皆大事也。作者依所述內容定體,大政取《大雅》,小政取《小雅》。體制因政事而立,名稱因體制而定,體制不同,雅遂為大小之別。

《小雅·鹿鳴之什》以《鹿鳴》居其首,又被稱為《小雅》之始。《鹿鳴之什》自《鹿鳴》至《魚麗》,共十篇。多作於文王、武王之時,內容先述文王之道治理內政,後言武王之功安定外邦,宴享慰勞嘉賓,親睦宗族九族。其事雖重要卻未達最隆盛,故編入《小雅》,此類篇章記載聖王功業,稱為“正雅”。

漢人對於《鹿鳴》是讚美還是諷刺說法不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仁義陵遲,《鹿鳴》刺焉。”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以為是魯詩說。

但從《鹿鳴》是宴會時的用詩來看,主旨當為讚美,不是刺詩。孔子說:“於鹿鳴,見君臣之有禮也。”(《孔叢子·記義》)西元前569年,訪問晉國的魯國大夫穆叔曾說:“《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左傳·襄公四年》)另外,新出土的《孔子詩論》亦有:“(《鹿鳴》)會以道交,見善而學,終乎不厭人。”可見,美詩之說較符合聖賢本義。

《毛詩序》云:“《鹿鳴》,宴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鹿鳴》這首詩,用於典禮歌詠,以宴飲群臣嘉賓。君王對群臣嘉賓,既設饗禮用酒招待,宴請他們,又將幣帛裝入筐篚送給他們,通過酬酒和勸食之禮來表達厚意。如是,忠臣嘉賓感戴君王的恩德,都能盡心竭力侍奉君上。這就是在上者厚待在下者,在下者必會回報,上上下下都竭盡誠心,實為美善政治的體現。《毛詩注疏》:“作《鹿鳴》詩者,燕群臣嘉賓也。言人君之於群臣嘉賓,既設饗以飲之,陳饌以食之,又實幣帛於筐篚而酬侑之,以行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佩荷恩德,皆得盡其忠誠之心以事上焉。明上隆下報,君臣盡誠,所以為政之美也。”

詩首章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亨認為,“呦呦”是鹿鳴聲。鹿之所以如此鳴叫,是為了呼喚同伴一起食用野外的艾蒿。鹿發現艾蒿時由衷地欲與同伴分享,召喚同伴共食。詩以此場景來起興,喻指周文王有美酒佳餚時,內心同樣生出真摯的情誼,召集臣屬,以饗燕之禮招待他們。君王以誠懇之心召請臣子,臣子接到召請,必皆赴宴。我有賢德的賓客前來,就為他們鼓瑟吹笙,吹奏笙管以助興,同時準備盛滿幣帛的筐篚作為贈禮。君王設宴款待,奏樂助興,饋贈禮品。嘉賓們都親近愛護君王,都能感受到君王的誠意,願意獻出誠心,將古代先王治國的正道獻給君王。《毛詩注疏》:“毛以為,呦呦然為聲者,乃是鹿鳴。所以為此聲者,鳴而相呼,食野中之蘋草。言鹿既得蘋草,有懇篤誠實之心發於中,相呼而共食。以興文王既有酒食,亦有懇篤誠實之心發於中,召其臣下而共行饗燕之禮以致之。王既有懇誠以召臣下,臣下被召,莫不皆來。我有嘉善之賓,則為之鼓其瑟而吹其笙。吹笙之時,鼓其笙中之簧以樂之,又奉筐篚盛幣帛於是而行與之。由此燕食以享之,瑟琴以樂之,幣帛以將之,故嘉賓皆愛好我,以敬賓如是,乃輸誠矣,示我以先王至美之道也。”

最後有必要強調的是,在飲食和所賜禮品的背後,反映出西周中央(王室)掌握先進的食器食品加工技術和紡織技術。諸侯擁護中央,就可以分享這些先進文明成果——這是周人號令天下的物質基礎。

經文:

呦呦鹿鳴,食野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我有旨酒,以樂嘉賓之心。

語譯:

鹿兒呦呦聲聲鳴,誠意相呼食野蘋,我有嘉賓四方客,為之鼓瑟又吹笙。

吹起笙來鼓起簧,幣帛滿筐來贈予,座中嘉賓喜愛我,先王大道相鼓勵。

鹿兒呦呦聲聲鳴,誠意相呼食野蒿,我有嘉賓四方客,先王德教昭又明。

德教示民民有禮,君子賢人來仿效,我有美酒香又醇,賓主歡宴樂逍遙。

鹿兒呦呦聲聲鳴,誠意相呼食野芩,我有嘉賓四方客,為之鼓瑟又彈琴。

琴瑟和鳴聲相應,開懷暢飲多歡樂,我有美酒香又醇,酬酒宴飲悅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