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目光遠大,所以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國風·豳風·狼跋》)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11-12

經義:

《豳風》七篇,前兩篇《七月》《鴟鸮》為周公所作,《七月》述說先王創業艱難,《鴟鸮》言周公救亂之志。後五篇均為周大夫讚美周公之作。《東山》美周公能體恤士兵,《破斧》美周公東征平亂,討伐四國之惡,《伐柯》和《九罭》均美周公聖德,諷諫朝廷不能明察。

此篇《狼跋》,《毛詩序》云:“美周公也。周公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聖也。”周公目光遠大,所以能做到孔子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慍(慍,Yùn,怒,怨恨——筆者注)”,終成一代聖賢。孔子云:“於《狼跋》,見周公之遠志,所以為聖也。”(《孔叢子·記義》)

《毛詩注疏》解釋說,《狼跋》這首詩,是為讚美周公而創作。毛亨認為,周公攝政之時,遠有四方諸侯國散佈流言,誹謗周公,說他將對年幼的成王不利;近有成王不理解周公的忠心,以為周公確實想篡奪王位。周公進退維谷,最終卻能平定四方諸侯之亂,成就周朝的基業,使天下太平,他的聖明也得以彰顯。因此周朝大夫創作這首詩,讚美周公雖進退維艱,卻始終不失聖德。詩的兩章內容,敘述進退兩難的境遇。讚美其不失聖德,是這首詩美周公的本意,經文中沒有直接對應的文句。“作《狼跋》詩者,美周公也。毛以為,周公攝政之時,其遠則四國流言,謗毀周公,言‘將不利於孺子’;其近則成王不知其心,謂周公實欲篡奪己位。周公進退有難如此,卒誅除四國,成就周道,使天下大平,而聖德著明。故周大夫作此詩,美進退有難而能不失其聖也。經二章,皆言進退有難之事。美其不失聖者,本其美周公之意耳,於經無所當也。”

詩首章云:“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幾幾。”毛亨認為,老狼向前走就會踩到頷下垂著的贅肉,向後退又會被尾巴絆倒,可謂進退兩難,但它依然不失威猛,捕殺禽獸。比喻周公攝政時,遠處有四國流言,近處有成王不解其志,雖進退維艱,卻始終不失聖德,最終成就大業。他之所以在艱難中仍堅持攝政,是為了等待年幼的成王長大成人,具備美好的德行,能穿著莊重的禮服,儀容端正地履行禮法,那時再還政於王。《毛詩注疏》:“毛以為,狼之老者,則頷下垂胡,狼進前則躐其胡,卻退則跲其尾,是進退有難,然猶不失其猛,能殺傷禽獸,以喻周公攝政之時,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其志,進退有難,然猶不失其聖,能成就周道。所以進退有難,而攝此政者,欲待公孫成王長大,有大美之德,能履赤舄幾幾然,盛服以行禮,然後授之故也。”

對於詩中的“公孫”,鄭玄有著不同的解讀,他認為腳穿赤舄,步履沉穩的“公孫”,實為周公本人。

《狼跋》為《豳風》的末篇,自《七月》至《狼跋》,內含周公從攝政到歸政的全過程。在此期間,周公不計個人得失,心懷天下,東征平叛,制禮作樂,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可謂至聖矣!

《狼跋》是《國風》的終篇。從《關雎》到《狼跋》,十五國風中激蕩著的,盡是前跋其胡,後絆其尾的艱難跋涉。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為美好生活不懈奮鬥的偉大史詩!

經文: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幾幾

狼疐其尾,載跋其胡。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語譯:

老狼前行踩下巴,後退又踩長尾巴。亦如周公攝政時,進退兩難也威猛。及至成王長成人,袞服盛裝有德行,王業功成公還政。

老狼後退絆尾巴,前行又踩肉下巴。亦如周公攝政時,進退兩難也威猛。及至成王長成人,品德端正美無瑕,王業功成公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