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10-29
經義:
豳(bīn),國名,《禹貢》所載雍州岐山之北,陝西省邠州、三水一帶。當虞夏之際,周的始祖后稷被封於邰(tái)地,後其子不窋(zhú)失去官位,流落於戎狄之間,至不窋之孫公劉,複修后稷之業,民眾富庶,乃勘察地形,於豳谷建國,周朝之興自此始。
至商末,周族第十世君主古公亶父率族人徙居岐山之陽,第十二世西伯(周文王)至第十三世武王伐紂克商,遂有天下。武王崩後,成王年幼繼位,周公以塚宰攝政。時流言四起,周公為避嫌,出居東都兩年。在此期間,周公心系國家大業,其發展經濟、富強國家的心與昔年公劉、太王在豳地時相映,故作《七月》一詩,以述己志。
同《尚書·周書》一樣,《詩經》也特別重視為周朝奠定諸項制度的周公。《豳風》編於十二國風變風之後,不與諸侯並論,是因為周公的德政盛於諸侯。《豳風》共七篇,周公於攝政元年作《七月》。居東二年後,周公平管、蔡之亂,乃作《鴟鸮》一詩。及至三年東征而歸,大夫讚美其成功歸來,遂作《東山》。周大夫又作《破斧》《伐柯》《九罭》,既讚美周公,又追惡管、蔡、商、奄四國破毀禮制,諷刺成王未能早迎周公。終篇《狼跋》,複讚美周公。
據《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他輔佐武王伐紂滅商,後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繈褓之中。周公攝政當國,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後來,管叔、蔡叔、武庚等果然率領淮夷造反。周公於是奉成王之命,舉兵東征,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
《七月》為《豳風》首篇,《毛詩序》云:“《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
《七月》這首詩,陳述周朝先公公劉、太王等教化百姓的功績,而這正是周王業的奠基。毛亨以為,周公在遭遇管叔、蔡叔流言中傷之後,出兵東征討伐他們。他心憂王業將毀,所以陳述其始祖后稷及後來移居豳地的先公們,是如何通過施行教化,最終奠定這周族大業的艱難歷程。先公們當年雖處困境,仍能勤行教化;而今周公身處危局,亦願努力勤修德政。故陳述先公的事蹟,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志。《毛詩注疏》:“作《七月》詩者,陳先公之風化,是王家之基業也。毛以為,周公遭管、蔡流言之變,舉兵而東伐之。憂此王業之將壞,故陳后稷及居豳地之先公,其風化之所由,緣致此王業之艱難之事。先公遭難,乃能勤行風化,己今遭難,亦欲勤修德教,所以陳此先公之事,將以比序己志。”
《毛詩注疏》指出,首章首先點明百姓以衣食為最迫切之需要,其餘各章均由此展開。就百姓需求而言,糧食比穿衣更為急需,因此先陳述耕田之事。但耕種和收穫需歷時一年,要依時序進行才能有所收穫,非短期內能完成。穿衣則不同,它主要用於禦寒,也須及時置辦,所以才有“蠶月條桑”“八月載績”,也就是三月修剪桑樹,八月紡績織布。如錯過時令,則寒時無衣可穿,其事成否,系於一時。由於穿衣的需求更緊迫,所以首章前六句先陳述制衣之急務。“三之日”以下的五句,則陳述人們以糧食為急務,因此講述了百姓耕作,南畝送飯之事。
人們製作衣服,以絲綢為先,所以第二章講述女功之始——養蠶之事。同一章中兩次提到“春日”,是因為本章先講執筐養蠶,進而談及女子因感觸外物而心生悲傷,而這種悲傷情緒發生在蠶剛孵化時,若將它放在采桑後描述,就顯得順序顛倒,所以重新從春日採摘白蒿說起,記錄悲傷情緒發生的時節,因此再次提到“春日”。制衣所用的材料,不是絲就是麻。春天養蠶之後,秋天應當紡絲織帛,染成黑紅色或黃色,才能做成衣服,所以第三章又陳述女子勞作從開始到完成的全過程。
第三章已經講了絲麻制衣,這是女子的主要工作。第四章陳述女功的輔助工作——獵取獸皮製作裘衣,以補充布帛的不足。冬季雖然備好了衣裳,但還應入室避寒,所以第五章講天氣逐漸變冷,還要修屋塞洞。女子制衣之事完畢後,轉而講述男女飲食之事。黍、稷、麻、麥是男耕的主要作物,所以第六章先陳述男耕的輔助工作,第七章則講男耕的主要農事。首章已經提及耕田之事,所以第七章只講收穫之事,以此與首章相呼應。
衣食都已齊備,末章才講述藏冰備暑及飲酒共樂之事,體現了先公體恤百姓。周公這是用來類比自己的志向,表明自己憂民憂國之心也和周代先公一樣。百姓的根本需求在於溫飽,全詩八章內容都圍繞著穿衣飲食展開。首章是總綱,其餘各章加以展開。首章前六句說寒冷時需要衣服,所以第二、三章詳細講述養蠶、紡績、制衣之事來呼應。首章後五句說耕種糧食的開端,第七章用整治場院、收納穀物等農事來補充。
末章講述宴飲之禮,單獨提到“九月肅霜”,是因為宴飲之禮須在農閒時舉行,所以說“肅霜”“滌場”,以表明農事已全部結束。
對於本詩寫作風格,《毛詩注疏》認為,其他詩篇沒有一篇之內兼備風、雅、頌三體的,而唯獨此篇兼有三體。這是因為《周南》《召南》陳述王道教化的基礎,尚未達到雅頌所代表的功業成就,故僅為風;《鹿鳴》記述宴享犒勞征伐之事,《文王》宣揚祖先受天命之德政,雖屬天子政教,但未至功德大盛之境,故僅為雅;天下太平功業成就祭告神靈時,方稱為頌。如此則初始為風,中期為雅,完成為頌,根據事業的不同階段分為三段。周公陳述豳公教化的過程,同樣貫穿始終:記述政教初始階段即為豳風,記述政教發展階段即為豳雅,記述政教完成階段即為豳頌,因此這一篇之中兼備風、雅、頌三體,是為了說明豳公的教化能夠成就王業的緣故。“諸詩未有一篇之內備有風、雅、頌,而此篇獨有三體者,《周》《召》陳王化之基,未有雅、頌成功,故為風也。《鹿鳴》陳燕勞伐事之事,《文王》陳祖考天命之美,雖是天子之政,未得功成道洽,故為雅。天下太平,成功告神,然後謂之為頌。然則始為風,中為雅,成為頌,言其自始至成,別故為三體。周公陳豳公之教,亦自始至成。述其政教之始則為豳風,述其政教之中則為豳雅,述其政教之成則為豳頌,故今一篇之內備有風、雅、頌也。言此豳公之教,能使王業成功故也。”
難怪孔子總結說:“於《七月》見豳公之所以造周也。”(《孔叢子·記義》)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周公不忘先公創業的艱難,這才是他能帶領國家走出危局,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的關鍵啊!
經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八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九月築
二之日鑿冰
語譯:
七月火星偏向西,九月裏來授冬衣。十一月裏寒風起,十二月裏寒氣襲。如果沒有縫好衣,如何才能過冬季?正月裏來修農具,二月我要忙下地。還有妻子和兒女,送飯到我南畝去,田官見此多歡喜。
七月火星偏向西,九月裏來發冬衣。春天太陽暖洋洋,黃鶯枝頭把歌唱。姑娘提著深竹筐,走在牆外小路上,她來採摘柔嫩桑。春日悠悠日漸長,采蒿女子多又忙。姑娘感春心悲傷,待與公子同來往。
七月火星偏西方,八月裏來割蘆葦。三月養蠶修桑枝,拿起斧頭拿起斨。長條高枝砍下來,拉著短枝采嫩桑。七月伯勞鳴粗獷,八月紡麻織布忙。染成黑色染成黃,我染紅色最鮮亮,來為公子做衣裳。
四月遠志結了子,五月裏來蟬鳴唱。八月莊稼收割忙,十月木葉隨風落。十一月來去打貉,又取狐皮待斂革,好給公子做衣裳。十二月君民同獵,打獵教習練武忙。獵到小豬來私享,大豬送到公府上。
五月蚱蜢動股響,六月莎雞振翅膀。七月蟋蟀野外鳴,八月天涼簷下藏。九月跳進屋裏來,十月到我床下方。熏出老鼠堵鼠洞,塞好北窗塗荊戶。收拾好後喊妻兒,新年將至要改歲,天寒就到屋裏住。
六月鬱李葡萄熟,七月煮食葵和豆。八月樹下打棗忙,十月收穫稻米香。釀成春酒眾人嘗,美酒佐餐壽且康。七月瓜熟真是香,八月葫蘆摘下秧,九月麻熟拾子嘗。又采苦菜又伐薪,農夫辛苦度時光。
九月裏來築穀場,十月糧食收進倉。黍子穀子和高粱,粟米豆麥都收藏。感歎農夫真是忙,地裏莊稼都收好,又到宮室裏面忙。白天外出割茅草,夜裏熬夜搓繩索。又要上屋修野廬,開春無事好種糧。
臘月沖沖鑿冰忙,正月送往冰窖藏。二月開冰行祭禮,獻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露水結為霜,十月清掃打穀場。兩樽米酒捧上來,又備大羊和小羊。眾人依序進公堂,牛角酒杯舉起來,共祝豳公壽無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