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10-24
經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朝是以周天子為核心,由眾諸侯組成的天下,聯繫眾諸侯和周天子的是執掌一方的方伯。所以長期以來中國人的政治共同體意識就超越國家——“天下”觀塑造了中國人的政治共同體意識!
所以當諸侯國內政不修時,百姓就會追思中央政府有效治理下盛世時期的天子、方伯。因為在大一統的盛世,作為天子的臣下諸侯受到嚴格監督,是不敢隨意欺壓百姓的。《孔從子·記義》說:“於《下泉》見亂世之思明君也。”
《毛詩序》所論更為詳細:“《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詩人追念聖明君王和賢能方伯治理下的太平盛世。詩人設想,如果此時有明王賢伯在位,能夠監督約束諸侯,曹共公便不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了。因此詩人滿懷憂思,懷念那樣的時代。這首詩前面三章,上兩句直指曹共公侵害盤剝百姓的暴政,下兩句表達了對古代明王的懷念。至末章,詩意轉向對古時賢能方伯的追思。《毛詩注疏》:“此謂思上世明王賢伯治平之時,若有明王賢伯,則能督察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賢伯。”從詩歌中懷念“周京”“京周”看,詩人懷念的並不是虛無縹緲的烏托邦,而是西周中央強大高效的國家治理。
詩首章云:“洌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歎,念彼周京。”《毛詩注疏》解釋說,那冰冷刺骨的寒泉,向下流淌著,浸泡著稂草。稂草本非喜水之物,遭水浸泡反而受害,詩人以此喻指曹共公推行苛政,殘酷壓迫百姓,正如同寒泉浸稂草一樣,黎民百姓深受其害。百姓遭此困厄,自然追思古聖明王,詩人在睡夢中驚醒,不由得長相歎息,深切懷念周都的明王。這是在說,若逢明王在世,百姓便不會遭此苦難。“洌然而寒者,彼下流之泉,浸彼苞稂之草。稂非灌溉之草,得水則病,以喻共公之政教甚酷虐於民,下民不堪侵刻,遭之亦困病。民既困病,思古明王,愾然我寢寐之中,覺而歎息,念彼周室京師之明王。言時有明王,則無此困病也。”
詩四章云:“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那蓬勃茂盛的,正是黍米的幼苗。這些幼苗之所以如此繁茂,是得上天陰雨滋潤的緣故。詩人借此比喻四方諸侯國能臣服周天子,政治清明,正是因為有郇侯這樣的賢明方伯,以其恩德勤勉安撫、招徠諸侯的緣故。而今缺乏這樣的賢能,導致曹國政局混亂、民生凋敝,因此詩人深切懷念他們。《毛詩注疏》:“言芃芃然盛者,黍之苗也。此苗所以得盛者,由上天以陰雨膏澤之故也。以興四方之國,有從王之事,所以得治者,由有郇國之侯為伯,以恩德勞來之故也。今無賢伯,致曹國之不治,故思之。”
《候人》詩中,曹共公遠賢人親小人,三百小人彙集朝堂,賢能君子卻屈居下位。《鸤鳩》詩中,共公治下的曹國幾近覆滅,詩人希望共公能修身正己,養成公正專一之德,以振興曹國。至此篇,共公施行暴政、虐待百姓,如寒泉浸稂,不行仁政。詩人對共公已經不抱任何希望,只有在起坐醒睡之間長相歎息,悵然而思古明王賢伯——如果天下大一統的政教體系尚在,曹國也不至於如此!
經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
冽彼下泉,浸彼苞
語譯:
寒泉冰涼向下流,稂草浸在寒泉中,國中苛政多殘酷,夢中醒來長歎息,深深追懷周京城。
寒泉冰涼向下流,蒿草浸在寒泉中,國中苛政多殘酷,夢中醒來長歎息,深深懷念周都城。
寒泉冰涼向下流,蓍草浸在寒泉中,國中苛政多殘酷,夢中醒來長歎息,深深追思我周京。
黍苗青青多繁盛,天降甘霖來滋潤,四方諸侯朝天子,國中政治多清明,郇侯賢明勞徠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