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10-11
經義:
面對國君的昏庸無狀,國家的極度混亂,詩人寧肯做羊桃之類的樹木也不願做有情之人,——哭天搶地,失望到了極點。真可謂:天若有情天亦老,願為草木不為人!
《毛詩序》:“《隰有萇楚》,疾恣也。國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無情欲者也。”《毛詩正義》進一步闡釋說,《隰有萇楚》這首詩,旨在批判放縱無度的行為。檜國人民痛恨國君荒淫邪僻,縱情聲色恣意妄為,全然喪失了君主應有的禮法規範,因而心生感慨,嚮往那些沒有情欲牽絆的草木。“作《隰有萇楚》詩者,主疾恣也。檜國之人,疾其君之淫邪,恣極其情意,而不為君人之度,故思樂見無情欲者。”
詩首章云:“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表達了國人對君主縱欲無度的痛心,轉而嚮往沒有情欲牽絆的境界。詩中以窪地裏的萇楚作比,它初生時品性端直,待其枝蔓舒展時,仍保持柔韌本真,不隨意攀附他物。以此喻人,若年少時能持守正直之性,即便年歲增長也不會放縱情欲。詩人因此慨歎:我多麼嚮往人在年少壯盛健美之時,能永葆這份不慕婚戀的純真本性。若年少時便無貪戀情欲之念,成年後自然不致縱欲失度。正是出於對國君荒淫的憂憤,詩人才會如此追慕無情無欲、純粹自在的生命狀態。《毛詩注疏》:“此國人疾君淫恣情欲,思得無情欲之人。言隰中有萇楚之草,始生正直,及其長大,其猗儺然枝條柔弱,不妄尋蔓草木,以興人於少小之時能正直端愨(端愨,duān què,正直誠謹——筆者注),雖長大亦不妄淫恣情欲。故我今日於人夭夭然少、沃沃然壯佼之時,樂得今是子之無配匹之意。若少小無配匹之意,則長大不恣其情欲。疾君淫恣,故思此人。”
檜國國小而卑,然檜君若能修德勤政,勵精圖治,國家還有希望,可惜檜君卻遠道義好遊宴,致使上行下效,舉國風氣頹靡,終至禮法盡失,國勢衰微。
此詩以“隰有萇楚”起興,詩人看到萇楚枝葉婀娜,內心無比複雜。如果說在《素冠》中,詩人還對檜國抱有一絲的希望,及至此篇《隰有萇楚》,看到檜君荒淫邪僻,縱欲無度,詩人最後的希望也徹底破滅。
今天我們讀《隰有萇楚》,猶如看到心懷天下,臨風而立卻無能為力的詩人,面對眼前的羊桃樹,也想如草木一樣無知無識,在風中搖曳,自得其樂。
後世也以“萇楚”比喻超凡脫俗的情懷。西元431年,著名詩人謝靈運往臨川赴任內史,特別繞道經過廬山東林寺,那是一代高僧慧遠長期駐錫之地。謝靈運為15年前去世的老朋友作《廬山慧遠法師誄》,其中談及慧遠大師的人生境界時說,稻米雖能充饑,卻唯獨偏愛高潔的萇楚,“粳糧雖禦,獨為萇楚”。
經文:
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
隰有萇楚,猗儺其實,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室。
語譯:
低窪之處羊桃生,枝條柔順不妄附,少時最有純真性,及至長大不放縱,羨君葆有真本性。
低窪之處羊桃生,枝條柔美花兒開,少時最有端直性,及至長大不放縱,羨君自在未成家。
低窪之處羊桃生,枝條婀娜果實多,少時最有正直性,及至長大不放恣,羨君輕鬆無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