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26
經義:
表面好聽實際虛假的言論對一個社會的傷害是巨大的,是所有社會的公敵。不僅在21世紀的資訊大爆炸時代是這樣,在古代社會也是這樣。不過,現代這些虛假言論多與美國那樣的帝國對全世界發動的認知作戰、思想殖民有關,還包括網路媒體上層出不窮的各類陰謀論、各種現代蒙昧主義。
讒言指那種譭謗或挑撥離間的虛假言論,其目的在於殘害忠良,所以更為惡劣。《防有鵲巢》的主題就是“讒言害人”(讒賊)。《毛詩序》云:“《防有鵲巢》,憂讒賊也。宣公多信讒,君子憂懼焉。”《鄭箋》云:“防之有鵲巢,邛之有美苕,處勢自然,興者,喻宣公信多言之人,故致此讒人。”《毛詩注疏》解釋說:“憂讒賊”,是指詩人擔心害怕那些進讒言的小人,那些讒佞之徒會以造謠中傷來陷害忠臣良士。“‘憂讒賊’者,謂作者憂讒人,謂為讒以賊害於人也。”虛假言論的背後往往是特殊利益集團,特殊利益集團可以通過輿論和讒言來操控大眾、影響決策。
西元前700年,陳厲公陳佗被殺後,陳桓公的三子相繼登位,分別是陳利公、陳莊公和陳宣公。宣公是陳國第十六任君主,在位長達四十五年。在其繼位的第二十一年,其寵妃生下一子名款,宣公想立他為太子,於是輕信讒言殺死了太子御寇。太子御寇一向和厲公之子公子完(媯完)交好,公子完害怕禍及自身,不得已逃至齊國。宣公誅殺太子,不僅首開了陳國殺太子的惡例,更為日後內亂埋下了禍根,亦導致陳完這樣的人才流亡他國。《史記·陳杞世家》:“二十一年,宣公後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殺其太子御寇。御寇素愛厲公子完,完懼禍及己,乃奔齊。”
詩首章云:“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侜予美?心焉忉忉。”防邑中有鵲鳥築巢,邛丘之上生長著好看的苕草,這都是自然的景象。詩人借此起興,喻指宣公朝廷中聚集讒佞之人,同樣是時勢所致。為何這樣說?防邑樹木茂盛,所以鵲鳥前來築巢;邛丘土地肥沃,因此甘美的苕草在此生長。正因宣公聽信讒言,所以讒佞之徒自然聚集朝中。既然國君輕信讒言,賢能之臣唯恐獲罪,只得告誡那些讒人:你們究竟是用何種手段蒙蔽了我所敬重的宣公?使我內心憂懼,惶恐不安。《毛詩注疏》:“言防邑之中有鵲鳥之巢,邛丘之上有美苕之草,處勢自然。以興宣公之朝有讒言之人,亦處勢自然。何則?防多樹木,故鵲鳥往巢焉。邛丘地美,故旨苕生焉。以言宣公信讒,故讒人集焉。公既信此讒言,君子懼己得罪,告語眾讒人輩,汝等是誰誑欺我所美之人宣公乎?而使我心忉忉然而憂之。”
《詩經》中,“鵲巢”有著獨特的意涵,《召南·鵲巢》以“鵲巢”喻國君所築宮室,應有賢德夫人居於其中,並成為一國之典範。《陳風·防有鵲巢》以“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起興,意指陳宣公本當迎娶賢德夫人,築好的“鵲巢”。可惜宣公寵倖妾室,聽信讒言,不僅冤殺太子,更致朝堂之上讒賊當道,忠良賢士紛紛離去——賢能政治解體,國家焉有不亡!
經文:
語譯:
防邑樹茂鵲築巢,山丘土肥生美苕。是誰讒言蒙蔽君?是誰讒言來害人?我心惶恐又煩惱。
朝堂有路寬又平,山丘肥沃香草生。是誰讒言蒙蔽君?是誰讒言誤國君?我心懼怕又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