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沉淪的21世紀,何談良師教化(《國風·陳風·墓門》)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24

經義:

西元前707年,陳國國君媯鮑(陳桓公)去世了。《史記·陳杞世家》記載,“甲戌,己丑,陳侯鮑卒。”之所以出現兩個離世時間,是因為當時桓公病重而國內變亂驟起,都城民眾四處逃散,所以陳國兩次向各國發送了桓公去世的告喪文書。桓公的弟弟佗(其母是蔡國公室之女),在蔡人支持下殺害了五父和桓公的太子免,自立為君,即陳厲公。

也是在這一年,周桓王在位,他召集蔡國、衛國、陳國三國,共同興兵伐鄭。雙方戰於繻(xū)葛(今河南省長葛市),並以失敗告終。西元前700年,陳佗為蔡人所殺,在位七年。接下來陳桓公的三個兒子輪流登位,陳國局勢更加動亂。這就是《墓門》的歷史背景。

中國人自古重師重教。周代師傅如同中世紀西方的牧師,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毛詩序》說本篇“刺陳佗也,陳佗無良師傅,以至於不義,惡加於萬民焉”。《毛詩注疏》解釋道,陳佗行為不義,作惡多端,殘害百姓,正是由於他的師傅教導不善!即使已被立為國君,這些邪師仍然在位,陳佗聽從其讒言,必將招致誅滅之禍。因作此詩諷刺陳佗,勸其摒棄邪師追隨良師。“陳佗身行不義,惡加萬民。……由其師傅不良,故至於此。既立為君,此師傅猶在,陳佗乃用其言,必將至誅絕。故作此詩以刺佗,欲其去惡傅而就良師也。”

詩首章云:“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墓道之門,幽深偏僻,罕有人跡,那裏遍生荊棘。這些荊棘必須用斧頭才能砍斷清除。以此比喻陳佗心性暗昧,不明事理,缺乏良師教誨滋生惡行。這些惡行必須通過明師教導方能走向善途。若不得明師,惡行終難改正,必招致殺身之禍。詩中告誡他說:你的師傅品行不端,舉國皆知。為何不將他趕走?詩人希望他驅逐邪師,追隨良師。《毛詩注疏》:“言墓道之門幽閒,由希睹人行之跡,故有此棘。此棘既生,必得斧乃可以開析而去之。以興陳佗之身不明,由希睹良師之教,故有此惡。此惡既成,必得明師乃可以訓道(道,通導——筆者注)而善之。非得明師,惡終不改,必至誅絕,故又戒之云:汝之師傅不善,國內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惡傅,就良師也。”

詩人以“墓門之棘”起興,比喻陳佗無良師教導,在蒙昧的環境裏成長,以致多年心懷異志。舉國皆知其師不良,陳佗亦自知,然而卻不能逐退他們,及至引禍上身,陳佗悔之晚矣。

從《衡門》到《墓門》,從陳僖公到陳厲公,跟著歷史的腳步,從簡陋的衡門之下出發的陳國人,並沒有能找到出路,及至厲公陳佗之時,更是走到了幽暗的荊棘叢生的墓門。前路暗淡,這些都是沒有良師教化所導致的啊!

在中國文化精神沉淪的21世紀,何談良師教化——今天我們怎能忘記陳佗的前車之覆呢!

經文:

墓門有棘,斧以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墓門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語譯:

墓門旁邊酸棗叢,揮起斧頭將它砍。師傅品行不端正,舉國皆知是惡人。知他不善也不棄,長久以來便如此,事到臨頭後悔遲。

墓門旁邊有梅樹,常來聚集貓頭鷹。師傅品行不端正,我作歌來勸諫你。你聞勸諫也不理,禍亂臨頭才想起,前車有鑒已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