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24
經義:
《衡門》中,詩人還對振興陳國有著美好的嚮往,作詩勸勉其君。在接下來的《東方之池》詩中,可以看到詩人對僖公的失望,他並沒有能增德行,自強進取,而是淫昏,敗壞了當時社會風氣。不過陳國人依舊懷抱希望——希望有賢女救世。
此篇《東門之楊》,《毛詩序》云:“《東門之楊》,刺時也。昏(昏,通婚——筆者注)姻失時,男女多違,親迎,女猶有不至者也。”
《毛詩注疏》依毛詩解釋說,婚姻錯過時令指錯過了秋冬這個適婚季節。而鄭玄則認為指錯過了仲春時節。總之,古人是在冰凍融化之前、農事不多時嫁娶;詩中提到新郎親迎到女家,新娘仍遲遲不至,說明時人已多不遵守親迎之禮,所以列舉“女子不到”的事例,諷刺當時社會風氣。所謂“相違”,特指女方違背男方意願,致使婚禮無法完成。這裏強調的是男女雙方意願相悖,並非指男子也會違背女子。全詩共兩章,每章前兩句述婚姻錯過時令,後兩句說親迎而新娘不至。“毛以昏姻失時者,失秋冬之時。鄭以為失仲春之時。言‘親迎,女猶不至’,明不親迎者相違眾矣,故舉不至者,以刺當時之淫亂也。言相違者,正謂女違男,使昏姻之禮不成。是男女之意相違耳,非謂男亦違女也。經二章,皆上二句言昏姻失時,下二句言親迎而女不至也。”
詩首章云:“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詩人以樹葉初生比喻婚姻正當其時,以樹葉茂盛長大比喻錯過適婚時節。所以詩中說東門外的楊樹,葉子已如此豐茂,楊葉既已長大,就不見其初生之貌,以此說明歲月流轉,已然到了春夏時節。既然時令已晚,自然趕不上秋冬的婚期。加之淫亂之風盛行,女子貪戀其他男子,不願嫁到夫家。按照禮儀,男方親迎以黃昏為吉時,可如今新娘不肯按時前往,直至啟明星煌煌閃耀、夜已深沉,最終還是沒來。依當時之禮,男女有婚約當依時結合,女子跟隨丈夫前往,可如今竟導致婚姻錯過時節,男女如此互相背離,詩人特舉此例以諷喻當世。《毛詩注疏》:“毛以為,作者以楊葉初生,興昏之正時。楊葉長大,興晚於正時。故言東門之楊,其葉已牂牂然而大矣。楊葉已大,不復見其初生之時,以興歲之時月已至於春夏矣。時節已晚,不復及其秋冬之時。又複淫風大行,女留他色,不從男子。親迎者,用昏時以為期,今女不肯時行,至於明星煌煌然,而夜已極深,而竟不至。禮當及時配合,女當隨夫而行,至使昏姻失時,男女相違如是,故舉以刺時也。”
秋冬已去佳期誤,親迎過昏又誤期!詩寫“昏以為期”,是男子在黃昏之時來親迎,既已親迎,說明婚姻六禮已備。此時女子不見,是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違婚姻之禮儀——陳國只見違禮之女子,卻不見有賢女。
《鄭風·豐》和此篇內容相似,《豐》篇寫的有男子親迎娶妻而女子不從,女子後來追悔莫及。觀諸國之風,不難發現,婚姻生活失序是國家走向衰敗的重要表徵。因為家庭宗族是社會基本組織,婚姻失時意味著家庭宗族組織活動開始違背禮法,社會運行不暢,治理出了問題——這是一個政權衰亡的底層邏輯。
經文:
東門之楊,其葉
東門之楊,其葉
語譯:
東城之外有楊樹,楊葉青青春夏至,秋冬已過誤佳期。男子依禮昏時迎,等到夜深明星起,女子悔約又誤期。
東城之外有楊樹,楊葉濃濃值夏季,秋冬已過誤吉期。男子依禮昏時迎,等到夜深明星起,女子悔約又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