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民族主義對國家的危害很大(《逸周書·銓法》)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9-23

經義:

《周書序》說,養成習慣就會被視為常態,這方面不能不謹慎,因此作了《銓法》。“積習生常,不可不慎,作《銓法》。”

然而通觀簡短的全文,只是談用人之道,與序文大相徑庭,所以清代學人多認為此篇殘缺。唐大沛云:“此篇殘缺不全,僅存此數句,然已得其大要矣。”(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717頁。)

潘振云:“銓,衡也,謂衡量人才也。《唐六典》有‘三銓’,其原蓋出於此。《武紀》既陳,用人尤重,故次之以《銓法》。”(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7頁。)細緻考察唐代的“三銓”,實際指選舉文武官吏的分工,由吏部和兵部之尚書、侍郎分掌其事。尚書為尚書銓,掌五品至七品之選;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掌八品、九品之選,合稱三銓。其後皆歸侍郎專之,尚書通署而已。《新唐書·選舉志下》:“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皆為三銓,尚書、侍郎分主之。”《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以三銓分其選:一曰尚書銓,二曰中銓,三曰東銓。”所以我們很難說《唐六典》中所記‘三銓’之法出於本篇。

儘管《銓法》簡短,但其中談及的衡量人才之法仍值得我們深思。特別是“三不近”。

幾乎人人都喜歡他者的認同與誇讚,近些年一些人抓住這一點大搞狹隘民族主義。他們表面上是愛國主義,實際是對國家的危害很大,可偏偏有人親近他們,這就是典型的“聽諛自欺”。

不是自由主義者常說中國百事不如人嗎,這些人就站在左派立場上,以講壞“西方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為能事,甚至胡說什麼“中國農民工的盒飯比國外中產階級都吃得好”。他們的騙人邏輯大體是這樣的:我從西方來,所以我瞭解西方;我說西方壞,西方就真壞。我說中國好,中國就真好——這些人憑這種媚臣邏輯,擾得我們的社會“周天寒徹”。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我們不能否定。比如孔子就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孟子在談到孔子“聖之時”者的人生境界時,曾提到孔子對祖國的深深依戀之情。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匆匆離開了。離開魯國的時候,他說,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方式啊——孔子應該迅速離開就迅速離開,應該長久居住就長久居住;應該不做官就不做官,應該出來做官就出來做官。這就是孔子。《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接淅,淅,音xī,淘米。意為手捧淘濕的米——筆者注)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但孔子不是狹隘的“魯國主義者”,他夢寐以求的是周公制禮作樂,他要建立大一統的天下秩序,那是人類持久和平和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如果我們盲目學習西方右派勢力,人家搞“美國第一”,我們就搞“中國第一”。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對內是對“人文化成”的天下中國的分裂,對外只會自我孤立,讓更多的人反對中華文明形態——這是極其危險的,善良的國人,警惕這些海外歸來的左翼騙子啊!

經文:

有三不遠,有三不近,有三不畜

敬謀,祗德,親同:三不遠也。

聽讒自亂,聽諛自欺,近憝自惡:三不近也。

如有忠言,竭親以為信有如同好,以謀易寇;有如同惡,合計掬慮,慮泄事敗:是謂好害,三不畜也。

語譯:

用人之道,有三不疏遠,三不親近,三不留用。

敬重智謀之士,尊崇有德行之人,親近同道之友:這三類人不可疏遠。

聽信讒言會自亂陣腳,聽信諛辭會自我蒙蔽,親近奸邪會自招罪惡:這三類人不可親近。

看似秉公直言,實則極力討好以博取信任;假裝志趣相投,實則套取情報以勾結外敵;表面同仇敵愾,積極出謀獻策,實則洩露機密以破壞大事:此即偽善之害,這三類人不可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