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21
經義:
據北魏酈道元(470年-527年)《水經注·渠水》,陳之東門內有池,池水東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許步,水特別清潔且不耗竭,不生魚草。水中有故臺,《詩》所謂《東門之池》也。由此推測,在1500年前,“東門之池”的遺跡尚在。《毛詩傳》云:“池,城池也。”將池理解為城池,即護城河。護城河當然在城外,臨近城牆。而酈道元所說的“東門之池”指陳國都城東門內的天然池塘。
這個池到底在東門內還是門外呢?或因酈道元時代,東門變遷,池入城內亦未可知。
《陳風》中以“門”為題的詩有五首,分別為《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以“東門”為題的詩有三首,分別為《東門之枌》《東門之池》《東門之楊》。無論是“門”還是“東門”,都隱含著詩人對陳國處境的擔憂,意在為國家尋找出路。
《毛詩注疏·陳譜》云:“《衡門》云‘誘僖公’,《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從上明之,亦僖公詩也。”《毛詩序》云:“刺時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賢女以配君子也。”《毛詩注疏》解釋說:此詩實際是諷刺國君,卻說諷刺時政,是因為國君的言行影響教化,致使社會風氣荒淫,因此以“刺時”來擴大諷刺範圍。詩人想要把賢女配給君主,卻稱君主為“君子”,是由於古時妻子稱丈夫為君子,且“君子”一詞上下位者通用,這裏從賢女的角度來行文,所以稱‘以配君子’。全詩三章,都是渴求賢女之事。詩人痛恨國君淫亂昏庸,因此一詠三歎,表達渴求賢女之意。“此實刺君,而云刺時者,由君所化,使時世皆淫,故言‘刺時’以廣之。欲以配君,而謂之君子者,妻謂夫為君子,上下通稱。據賢女為文,故稱‘以配君子’。經三章,皆思得賢女之事。疾其君之淫昏,序其思賢女之意耳。”
詩首章云:“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東門之外的池水可浸軟紵麻,使其能紡織成衣,是以池水漚麻比喻賢女子能輔助君子(君主),幫助他修明政教成就德化。詩人既已表達渴求賢女之意,再讚頌賢女之德。那位賢淑女子,確實可以和國君相和歌詠。因為國君淫昏之故,想求得賢女相配,與其對歌感化,引導國君向善。《毛詩注疏》:“東門之外有池水,此水可以漚柔麻草,使可緝績(緝績,jī jì,意為紡織——筆者注)以作衣服,以興貞賢之善女,此女可以柔順君子,使可修政以成德教。既已思得賢女,又述彼之賢女。言彼美善之賢姬,實可與君對偶而歌也。以君淫昏,故思得賢女配之,與之對偶而歌,冀其切化,使君為善。”
前篇《衡門》為“誘僖公”之詞,此誘為引導、扶持之意,誰來勸勉君主呢?此篇《東門之池》給出了答案。麻雖堅硬,池水可使之柔順,世間貞賢的女子定能輔助君主增進德行。因此,詩人希望有這樣一位賢淑的女子,可以與君唱和,對談,以和風細雨的方式感化人君,從而遠離淫昏,修明政教。
在《東門之池》的悠悠樂聲中,我們亦可以聽到《關雎》之聲,樂得賢淑之女以配君子——俗語說“家有賢妻,不生橫事,”這裏我們也可以說,“家裏有賢妻,內外皆興旺。”
經文:
東門之
東門之池,可以漚
東門之池,可以漚
語譯:
東門之外有池塘,可以漚軟麻和草,然後紡織做衣裳。那位賢德好女子,可以和她相對唱,聲歌相和感我君。
東門之外有池塘,可以漚軟紵麻草,然後紡線做新裝。那位賢德好女子,可以相見又相談,陳說善惡勸君好。
東門之外有池塘,可以漚軟大菅草,然後編織做原料。那位賢德好女子,可以相見說善道,聲氣相感戒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