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小善成大德方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國風·陳風·衡門》)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18

經義:

《毛詩序》云:“《衡門》,誘僖公也。願而無立志,故作是詩以誘掖其君也。”陳僖公為陳國第七位國君,幽公之子,西元前831年至前796年在位,長達36年。

《毛詩注疏》解釋說,《衡門》這首詩,是為了勸勉陳僖公。僖公謹慎善良,卻沒有自立奮進的遠大志向,國人因此創作這首《衡門》,勸導君主,激勵他自強不息,踐行正道,振興國家。“作《衡門》詩者,誘僖公也。以僖公愨願(愨願,què yuàn,謹慎善良——筆者注)而無自立之志,故國人作是《衡門》之詩,以誘導扶持其君,誘使自強行道,令興國致理也。”

詩首章云:“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賢者身處簡陋的橫木門下,仍可以安居遊息,詩以此起興,喻指雖處小國寡民之地,依然能夠振興國家、實現太平。賢明的人不會因衡門簡陋就不在其下棲身遊息,喻指君主不能因國家弱小就不去振興政教。君主怎能不勵精圖治呢?看那泌水奔流,浩瀚寬廣,君主可以樂享道義而忘卻饑餓。為何?泌水本是泉水,細流不絕,終成浩大之勢,何況君主怎能不增進德行?積累微小之善以成宏大功德,樂道忘饑,這是勸勉、扶持君主的話。《毛詩注疏》:“雖淺陋衡門之下,猶可以棲遲遊息,以興雖地狹小國之中,猶可以興治致政。然賢者不以衡門之淺陋則不遊息於其下,以喻人君不可以國小則不興治致政,君何以不興治致政乎?觀泌水之流,洋洋廣大,君可以樂道忘饑。何則?泌者,泉水涓流不已,乃至廣大,況人君寧不進德,積小成大,樂道忘饑乎?此是誘掖之辭。”

陳國只有十四個城邑,國土狹小。資源匱乏,人口少,沒有戰略縱深,處四戰之地,與魯、齊、秦、楚等大國相鄰。春秋中期,諸侯虎爭,大國環伺之下的陳國將何去何從?詩人深感此時的陳國如衡門之下的陋室,僖公謹慎善良,可面對陳國的現狀卻無所作為。所以詩人希望僖公立志在亂世之中進取,振興陳國。

以“文學”知名的子夏曾引《衡門》首章形容“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樂道忘饑的生命境界。積小善成大德方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不僅對一國元首是這樣,對於我們普通人也是這樣。

據說,有一次子夏讀完了《詩經》,孔子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推崇《詩經》呢?”子夏回答:“《詩經》裏面所說的,就像太陽和月亮那樣光明燦爛,就像星辰交錯運行那樣顯明,從堯舜之道一直講到夏商周三代君王的治道,這些我都不敢忘記。哪怕居住在簡陋的地方,彈起琴來,歌唱古代聖王的詩歌,有人的時候會快樂,沒有人的時候也會快樂,簡直到了努力學習忘了吃飯的境地。《韓詩外傳·卷二》:“子夏讀《詩》已畢。夫子問曰:‘爾亦何大於《詩》矣?’子夏對曰:‘《詩》之於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弟子不敢忘。雖居蓬戶之中,彈琴以詠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亦可發憤忘食矣。《詩》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夫子造然(造然,突然——筆者注)變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詩》已矣!’”

經文: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語譯:

橫木為門雖簡陋,賢者悠遊自安居。泌水洋洋起於微,安貧樂道以忘饑,君主增德當自強。

難道想要食鮮魚,必得黃河之魴魚?難道想要娶妻子,必得要娶齊姜女?娶妻賢淑即可矣。

難道想要食鮮魚,必得黃河之鯉魚?難道想要娶妻子,必得要娶宋國女?選臣忠孝即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