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16
經義:
陳國位於今河南淮陽縣一帶,此處是太昊伏羲氏故地,也是《禹貢》所載豫州的東部。周武王時,帝舜後裔虞閼父任周朝的陶正之職。武王賞識其精湛的制陶技藝,又因其為聖明帝王的後代,便將長女大姬許配給閼父之子滿,並將其封在陳地。滿建都於宛丘之側,與黃帝、堯帝後裔並稱為“三恪”(受周朝敬重的五帝時代聖王后裔),後世尊稱其為胡公。由於大姬地位尊崇,熱衷於巫覡歌舞之事,陳地風俗深受其影響。自約西元前1046年陳胡公受封,至西元前478年陳湣公被楚惠王所殺,陳國曆568年。陳國第14任國君陳厲公的兒子陳完,為避禍逃到齊國,齊桓公賜予田地,遂改姓田。田氏後來逐漸壯大,取代了姜氏齊國。
《史記·陳杞世家》記載了由胡公到陳幽公的世系,上面說:“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慎公當周厲王時。慎公卒,子幽公寧立。幽公十二年(此處有誤,應為“十四年”——筆者注),周厲王奔於彘。二十三年,幽公卒。”
從鄭玄《詩經·陳譜》中我們知道,幽公時代是陳國衰敗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陳幽公是陳國的第六任國君,西元前855年至西元前832年在位。當時上上下下都荒淫無度,國政昏暗。於是衰亂時期的詩作“變風”出現了。上面說:“五世至幽公,當厲王時,政衰,大夫淫荒,所為無度。國人傷而刺之。陳之變風作矣。”
《宛丘》為《陳風》首篇,《毛詩序》云:“刺幽公也。淫荒昏亂,遊蕩無度焉。”這裏“淫荒”指的是沉溺女色,“昏亂”說的是荒廢政事,“遊蕩無度”是指出入不按時日,沉迷舞樂不知疲倦,嬉戲放縱,沒有節制。“遊蕩”本意是自由自在地嬉戲玩樂,並不專指與婦人淫亂,但沉迷音樂與女色都屬於荒廢政事的行為,因此用“淫荒”來統稱。《毛詩注疏》:“‘淫荒’,謂耽於女色。‘昏亂’,謂廢其政事。‘遊蕩無度’,謂出入不時,聲樂不倦,遊戲放蕩,無複節度也。遊蕩,自是翱翔戲樂,非獨淫於婦人,但好聲好色俱是荒廢,故以‘淫荒’總之。”
詩首章云:“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毛詩注疏》依毛詩解釋說,那位大夫遊蕩在那宛丘之上。此人確實沉迷於淫荒之事,其威儀無可取之處。大夫本應朝夕勤勉輔佐君主治理國家,卻遊蕩於高丘之上,荒廢政事,這是受幽公教化影響所致,故通過揭露此事來諷刺幽公。鄭玄則認為“子”字指的是幽公,此為兩家注解不同之處,但核心主旨是一致的。“毛以為,子大夫之遊蕩兮,在於彼宛丘之上兮。此人信有淫荒之情兮,其威儀無可觀望兮。大夫當朝夕恪勤,助君治國,而遊蕩高丘,荒廢政事,此由幽公化之使然,故舉之以刺幽公也。鄭以為‘子者,斥幽公’為異,其義則同。”
幽公君臣一年四季縱情娛樂,不顧國計民生。一國之君率眾歌舞,遊蕩於道路,時時享樂,嬉戲無度,朝政豈能不衰?吏治豈能不腐敗?
“宛丘歌舞幾時休”?當此全球大爭之世,列國逐鹿之時,吾輩豈敢懈怠!絕不能因為國家經濟實力高速發展就固步自封,驕傲自滿——若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控制了國人大腦,人人不自知國家的短板所在,不知謙虛進取,我們與當年的陳幽公何異!
經文:
坎其擊
語譯:
自由自在好遊蕩,你又來到宛丘上。沉迷此情不知倦,確無威儀可觀望。
鼓聲坎坎敲起來,聲聲回蕩宛丘下。不管寒冬與炎夏,鷺羽在手舞起來。
敲起瓦缶聲聲響,缶聲響徹大道上。 不管寒冬與炎夏,鷺羽輕揚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