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士喪禮》經義

發布時間: 2025-09-12

喪禮在古代屬於凶禮,因死者身份、等級的不同,喪儀有嚴格的等差。本篇主要記諸侯之士的父母、妻子、長子喪亡時所用的禮節,故名“士喪禮”。本篇與下篇《既夕禮》本為一體,因篇幅過長,分為了兩篇。本篇自死者新亡起,至卜擇葬日止,都在未啟殯以前,主要的儀節有招魂、報喪、致襚、沐浴、飯含、襲屍、小斂、大斂、設奠、朝夕哭、筮宅、卜葬日等。

中國古代講究慎終追遠,喪禮是重大的人生禮儀。文中所述的禮儀可分為三類:

一是在為死者處理遺體,準備入葬,除了覆蓋遺體、穿衣、大小殮、入殯、卜葬等必要工作之外,還包括招魂、飯含等反映當時觀念的儀式。這些都是為了使死者靈魂安息,得到福佑。

二是向死者表示哀痛,例如主人、主婦及其親屬的按時哭踴。也有些行為在表達哀念之外帶有較多的儀式性,例如男女親屬的代哭,就是為了使哭聲不絕,從而增強喪禮上的哀痛氣氛。

三是人際交往之禮,包括國君和親友的弔唁與饋贈。這些弔唁與饋贈,一方面是針對死者,同時也是對生者的存問與慰藉,體現了君臣、親友之間的關係。

上述禮儀,還或多或少地保留在當代喪禮中,特別是弔唁和饋贈,仍是治喪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這些行為哀悼死者,安慰生者,也是人之常情,禮的制定就是以順應人情為准的。但如果在喪事中無節制地饋贈和收受財物,就背離了制禮的初衷。士喪禮中所蘊涵的“重死”的文化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