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10
經義:
史載,晉獻公與齊姜私通,生下秦穆公夫人和太子申生。後又娶戎族二女,大戎狐姬生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小戎子生夷吾。也就是說,秦康公的母親是晉文公的異母姐姐。後來,驪姬誣陷申生致其自殺,又誣陷兩位公子說“他們都知道陰謀”,於是重耳逃往蒲城,夷吾逃往屈邑。晉獻公派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只好逃往翟國。這就是文公遭遇的驪姬之難。後來重耳的流亡之路充滿了艱辛與磨難。他曾在多個國家間輾轉,求助於各地的諸侯,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這就是《渭陽》一詩的歷史背景。
西元前636年,文公歸國之時,康公賢明的母親秦穆公夫人已死。所以時為太子的康公送舅舅返國路過渭水北岸,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送舅之情與思母之心交織在一起,深入骨髓,後來就作了此詩。《毛詩序》云:“《渭陽》,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也。文公遭麗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納文公。康公時為太子,贈送文公於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我見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詩也。”
《毛詩注疏》解釋說,《渭陽》這首詩,是秦康公思念母親之作。康公之母是晉獻公的女兒。晉文公曾遭遇驪姬之難,流亡在外尚未回國時,康公之母(秦穆公夫人)就去世了。後來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回國即位。當時康公作為太子,在渭水北岸為舅舅文公送行,因思念已故的母親,覺得見到舅舅就如同母親在世一樣。等到康公即位後,追憶往事而創作了這首詩。“作《渭陽》詩者,言康公念母也。康公思其母,自作此詩。秦康公之母,是晉獻公之女。文公者,獻公之子,康公之舅。獻公嬖麗姬,譖文公,獻公欲殺之。文公遭此麗姬之難,奔,未得反國,而康公母秦姬已卒。及穆公納文公為晉君,於是康公為太子,贈送文公至於渭水之陽,思念母之不見,舅歸也,康公見其舅氏,如似母之存焉,於是之時,思慕深極。及其即位為君,思本送舅時事,而作是《渭陽》之詩。”
《秦風》尚武,詩中常有車馬鄰鄰之聲。而此篇《渭陽》,卻是這金戈鐵馬中的一縷悠悠別情,在《秦風》中格外顯眼。當初康公送別重耳時,重耳要面對晉國的動亂,晉懷公(晉惠公之子)的阻攔,回國登位之途不會一帆風順。康公送舅時內心不無憂慮,待他即位秦君後作《渭陽》一詩,再度回首往事,其內心不止是別情悠悠,更有對秦晉修好的願望。
本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很大,以至於“渭陽”成為送別的象徵。《渭陽》一詩也被清代學者方玉潤稱為“後世送別之祖”。(《詩經原始·卷七》)程俊英、蔣見元寫道:“此詩方玉潤評為‘詩格老當,情致纏綿,為後世送別之祖,令人想見攜手河梁時也。’的確,二章‘悠悠我思’二句,置於送別的氛圍中,更顯得情真意摯。往復讀之,悱惻動人,體現出作者的無限情懷。杜甫詩:‘寒空巫峽曙,落日渭陽情。’儲光羲詩:‘停車渭陽暮,望望入秦京。’杜牧詩:‘寒空金錫響,欲過渭陽津。’都用此詩典故。”(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383頁)
經文:
我送舅氏,
語譯:
我送舅舅回晉國,送他送到渭水陽。什麼禮物送我舅?路車尊貴四馬黃。
我送舅舅回晉國,思緒悠悠念慈母。什麼禮物送我舅?美玉雍容雜佩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