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統一和平的戰爭方能取得百姓的擁護(《國風·秦風·無衣》)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9-10

經義:

建中立極,政治重心的穩定是社會秩序的基礎。西周時期天下文武之事皆一統於周天子,社會整體上處於統一和平的盛世。孔子總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

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失序。諸侯互相攻伐,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詩人借周天子興師,百姓同仇敵愾,反諷秦康公(西元前620-西元前609年在位)窮兵黷武,與百姓離心離德。這告訴我們:維護統一和平的戰爭方能取得百姓的真心擁護——古今中西同理。

《毛詩序》云:“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秦康公於魯文公七年即位,在位十一年去世。據《春秋》所記,魯文公七年,晉國與秦國在令狐交戰;十年,秦康公攻打晉國;十二年,晉秦兩國在河曲交戰;十六年,楚國與秦國聯合滅亡庸國——難怪秦人稱康公好戰。

秦穆公稱霸西戎後,秦國西北擴張獲得成功。康公時期則將兵鋒轉移到東部的晉國。西戎文明程度低於秦國,戰鬥力不強,所以穆公對西戎用兵較順利,傷亡較少,從軍官到士兵因軍功獲得獎賞十分普遍。康公戰略轉移,晉國的文明程度與秦國不相上下,軍隊戰鬥力強。所以康公時期對晉戰爭中傷亡較大。再加上康公在後勤供應、戰爭動員上準備不足,沒有針對晉國軍隊特點進行相應的戰略戰術調整,所以對晉戰爭遠不如穆公稱霸西戎順利。對外用兵的不順利轉化為秦國的內部矛盾,康公成為矛盾的焦點,故諷刺康公成為秦風中的題材之一。

詩首章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古人朋友之間常說:“我怎會說你沒有衣服?我願與你共用戰袍。”朋友間同心共願,故能結成深厚情誼。以此起興,比喻賢明君主能與百姓同心共願,百姓甘願為之效死。當天子要求出兵征戰之時,百姓皆互相激勵:“整備我的戈矛,與你並肩作戰,共赴仇敵。”正因為天子與百姓同心,百姓才自願追隨征伐。如今秦康公不與百姓同心,並非奉王命出征,一味嗜好攻伐,致使百姓怨憤。《詩經注疏》:“古之朋友相謂云:我豈曰子無衣乎?我冀欲與子同袍。朋友同欲如是,故朋友成其恩好,以興明君能與百姓同欲,故百姓樂致其死。至於王家於是興師之時,百姓皆自相謂:修我戈矛,與子同為仇匹,而往征之。由上與百姓同欲,故百姓樂從征伐。今康公不與百姓同欲,非王興師,而自好攻戰,故百姓怨也。”

秦人好戰,《秦風》多鏗鏘兵甲之聲。前如《小戎》一篇,便是讚美秦襄公的文治武功。襄公為天子守邊,多年征伐西戎,百姓無怨,上下同欲。今康公忘父業,棄用賢臣,連年征伐中原強國,致使國力大耗、民不堪命。秦人因而作《無衣》譏之,真正的賢明之君,必與百姓同心同欲、共苦同甘。唯有如此,百姓才願與君“同袍”,共赴沙場、並肩作戰。

經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王於興師,修我矛。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語譯:

誰說我們沒戰袍?我願與你共戰袍。天子發令征戰時,修整我那戈與矛,並肩作戰共仇敵。

誰說我們沒戰衣?我願與你共戰衣。天子發令征戰時,修整我那矛與戟,並肩作戰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戰裙?我願與你共戰裙。天子發令征戰時,修整鎧甲和兵器,並肩作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