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8-20
經義:
周禮的核心是政教大一統治道。從《車鄰》中的秦仲到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代代秦人為維護中華大一統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詩經》不惜筆墨,讚美他們。
《秦風》中秦襄公詩有四篇,前二篇《駟驖》《小戎》為美襄公之作,後二篇《蒹葭》《終南》為刺戒之作。為何是這樣?因為儘管有赫赫武功,長期處於戎狄之地的秦人早就染上了該地的野蠻風俗。連秦相商鞅(約前390-前338)都承認:“始秦戎翟(戎翟,即戎狄——筆者注)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史記·商君列傳》)而秦襄公尊王攘夷,受封的正是長期經歷禮樂教化的周人故地。這就產生了西周禮制與秦人戎狄風俗的矛盾,詩人作《蒹葭》諷諫,是希望襄公加強禮樂教化——禮法為國本,本固方能邦寧。
《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蒹葭》是用來諷刺秦襄公的。當時襄公因協助周平王東遷而獲得西周故地,那裏的百姓長期受周朝德政教化,而襄公卻未能以周代禮法來治理他們。禮法是立國的根本,若不能推行周禮,國家就難以穩固,因此詩人作此詩諷喻。全詩共三章,都在闡述治國必須依禮法而行的道理。《毛詩注疏》:“作《蒹葭》詩者,刺襄公也。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禮以教之。禮者為國之本,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故刺之也。經三章,皆言治國須禮之事。”
首章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蒼蒼”,蘆葦雖然茂盛,卻不能為人們所用,必須等到白露凝結成霜後才會變得堅實可用,農事才算完成。這比喻秦國百姓雖然眾多,卻尚未順從德政教化,必須依靠周人的禮法來教化他們,百姓才會從令如流,國家才能興盛。如今秦襄公未能推行周禮,所以國家未能興盛。正因未能實行周禮,才得不到百姓的擁戴。這裏所說的“得人之道”,遠在大水的另一邊。大水象徵著禮樂制度,意思是獲得民心的關鍵就在於禮樂。既然用水比喻禮樂,那麼在禮樂之畔就存在著得民心的方法,因此要從水中尋找答案。若逆流去追尋,就會道路險阻且漫長,無法到達。這比喻違背禮制來治國無法取得民心,永遠達不到目的。如果順流而下,就會發現目標就在水中央。比喻遵循禮制治國,定能得民心,得民之道就在禮樂之中。《毛詩注疏》:“蒹葭之草蒼蒼然雖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為霜,然後堅實中用,歲事得成,以興秦國之民雖眾,而未順德教,必待周禮以教之,然後服從上命,國乃得興。今襄公未能用周禮,其國未得興也。由未能用周禮,故未得人服也。所謂維是得人之道,乃遠在大水一邊,大水喻禮樂,言得人之道乃在禮樂之一邊。既以水喻禮樂,禮樂之傍有得人之道,因從水內求之。若逆流溯洄而往從之,則道險阻且長遠,不可得至。言逆禮以治國,則無得人道,終不可至。若順流溯遊而往從之,則宛然在於水之中央。言順禮治國,則得人之道,自來迎己,正近在禮樂之內。”
詩人佇立河畔,蒹葭蒼蒼於前,正若秦之百姓眾多。詩以蒹葭待霜,喻百姓待教化;以水喻禮樂,若違禮而求,終不可得,若依禮治國,國必穩固——說到底,治國之本在於因人情節人欲的禮義之道。
經文:
蒹葭
蒹葭
語譯:
河邊蘆荻蒼又青,深秋露水霜結成。周土已複待德複,得民之道何處尋?它在河水那一方,禮樂如水天有道。逆流向上難找尋,道路險阻漫又長。順流向下易尋找,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邊蘆荻茂又密,旭日初生露未乾。周土已複待德複,得民之道何處尋?水草叢生河岸旁,禮樂如水天有道。逆流向上去找尋,道路險阻難登攀。順流向下易尋找,仿佛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荻茂又密,白露瑩瑩未乾時。周土已複待德複,得民之道何處尋?它在河水那一邊,禮樂如水天有道。逆流向上去找尋,道路險阻多迂回。順流向下易尋找,仿佛就在水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