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公食大夫禮》經義
發布時間: 2025-08-14
古代貴族款待賓客的形式有饗禮、食禮、燕禮之別。燕禮以飲酒為主,食禮以吃飯為主,饗禮則兩者兼有。就禮數而言,饗禮最隆重,食禮在宗廟舉行,勸食用幣帛,牲用太牢,而燕禮在寢內舉行,勸飲不用幣帛,牲用狗。因此,食禮重於燕禮而次於饗禮。古代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諸侯與本國大臣之間都有食禮,但大多已失傳。本篇記諸侯以食禮款待小聘問的使者,在五禮中屬嘉禮,並且兼記大夫相食之禮。本文講述了公食大夫禮的全過程,包括迎賓、為賓設饌、侑賓、賓食畢退出拜賜等環節,還交代了國君、大夫有事不能到場的處理方式。
公食大夫禮是小聘禮的一部分。小聘的等級低於大聘,其使者的身份只是大夫,因此小聘的禮儀不用束帛加璧,主國國君不設筵、幾,不用酒招待,私人會見只在庭中舉行,不登堂,不到近郊慰勞。其禮儀如同大聘時對待上介,因為大聘的上介即由大夫擔任。但同為大夫,也因其地位的高低而待遇有所不同,在食禮上,招待上大夫,用八豆八簋,六九俎,魚和臘肉都是兩只俎,魚、腸胃、倫膚,因爵位不同或九只俎,或十一只俎。下大夫則只有七只或九只俎。上大夫各種美食二十豆,比下大夫增加了雉、兔、鶉、鴛四種。在大聘中,主國國君向賓行一食再饗之禮,向上介行一食一饗之禮,而小聘的上介一般由士擔任,因此國君只用食禮招待賓而不及上介。本文稱作公食大夫禮而不稱公食賓介,其原因即出於此。至於公食大夫禮上各種儀節的含義,都是和聘禮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