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聘禮》經義

發布時間: 2025-08-12

聘禮是諸侯間的外交禮儀,在周代五禮中屬賓禮。古代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在長期沒有盟會等機會相見時,往往派卿大夫相互聘問,以聯絡感情。天子與諸侯相聘問的禮節今已不能得知。諸侯之間的聘禮,有大聘、小聘之分,兩者的儀節完全相同,但使者的身份、禮物的多少等則有區別。本篇所記為大聘。聘禮是貴族之間的高級會見禮,所以極為鄭重。文中按照聘禮的順序,講述了行聘前的準備,使者在途中假道、習禮及入境、入館等過程,然後詳細交代使者和主國國君、大臣之間的各種外交禮儀和相關事項。

聘禮是處理國家關係的禮儀,為了增進雙方的關係,各種儀節都以敬讓為原則。使者來行聘,主國國君派士到邊境迎接,大夫到近郊慰勞,國君親自拜迎於大門之外並在宗廟接見,面向北拜謝對方贈玉,拜謝對方國君辱命相問候,都是表達一種禮敬之意。至於雙方會見過程中,從傳命、入廟門,到升階、登堂,都要經過三讓或三揖,也是尊敬和禮讓的表現。國與國之間以敬讓相交,就能避免相互侵淩。

行聘結束後,主國國君要退還對方所贈的圭璋等禮物,以示輕財重禮之義。諸侯以輕財重禮之義示人,百姓受其影響,就會講究謙讓。

出於禮敬,主國須厚待來使。“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有餼牢,壹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禮記•聘義》)。如此厚贈,其意義不在於財物,而在於盡主人之禮,使賓至如歸。這些禮節,也是為了增進諸侯之間的敬讓,防止侵淩。若不行此道,就會損害國家關係。魯襄公三十一年,子產陪同鄭簡公到晉國行聘禮,晉國未加禮遇,就遭到子產以拆毀賓館牆垣相抗議。當然,厚待來使也是有標準的,如果超越標準而一味優待,也違背了禮的精神。

聘禮對使者也有很高的要求。《禮記•聘義》認為:聘禮和射禮是最重大的禮儀,從天亮就開始舉行,幾乎到中午才結束,不是強能有力的人不能勝任這種禮。在行禮過程中,渴了也不敢飲酒,餓了也不敢吃肉,直到日暮人倦,還要嚴肅莊重不敢懈怠,以完成各種禮儀。這是眾人很難做到而君子去做的事,因此叫作有行。有行就稱作有義,有義就稱作勇敢。這樣的人,天下太平時就用來行禮義,天下有事時就用來克敵制勝。用到克敵制勝方面就會所向無敵,用到實行禮義方面就會無為而治。對外做到了所向無敵,對內做到了無為而治,這就叫作盛德。可見使者需要素質很高的人才能勝任。不僅如此,一名使者自接受使命開始,就不再回家,而是在朝門外的臨時住所裏守護行聘所用的物品。一路上餐風宿露,不辭辛勞。到了所聘國,更要小心謹慎,依禮而行,以維護本國尊嚴,促進雙方的友好關係。行聘結束,回到本國,首先要向國君複命並上繳收到的禮物,國君命令收下禮物,才可以收下。使者這種恪盡職守、不辱使命的精神在歷史上形成一種傳統,值得後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