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燕禮》經義

發布時間: 2025-08-11

燕禮即宴飲之禮,它在周代五禮中屬嘉禮,其情況有四種:一是諸候無事而與群臣燕飲以樂;二是卿大夫為國有功,君以燕飲相慰勞;三是卿大夫出使他國而還,國君與其燕飲;四是國君招待四方來使而與之燕飲。據鄭玄《目錄》所記,本文當屬前兩種情況。文中詳細講述了燕禮的過程以及各種參與者的行為及辭令,突出了燕禮明君臣之義的特點。

燕禮和鄉飲酒禮的不同在於它是君臣之間的宴飲,因此它所追求的效果不是鄉飲酒禮的尊長敬老,而是“明君臣之義”。這一追求是通過“禮無不答”這一原則體現出來的。《禮記•燕義》說:“君舉旅於賓,及君所賜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禮也;君答拜之,禮無不答,明君上之禮也。臣下竭力盡能以立功寸國,君必報之以祿,故臣下皆務竭力盡能以立功,以國安而君寧。”在燕禮中,國君一一向賓酬酒,或者向其他人賜爵,受賜者都要下兩稽首禮,國君為表示謙讓,令小臣加以阻止,但受賜者仍要登堂再拜首,完成拜禮,這是表達臣下對國君的應盡之禮。臣下每行禮,君都要答拜,這就是所謂禮無不答,這樣做為了表示國君對臣下的禮節。國君對臣下的功勞一定要以爵祿來報答,臣下就會竭力盡能來報效國家,這就是所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由此產生國安而君寧的效果。把“禮無不答”的原則運用到國家政治中,要做到國君不虛取於民,凡是取之於民的東西,都要為民造福,使民得到回報。《禮記•燕義》說:“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後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和寧,禮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義也。故曰:‘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國君必須用正道來引導百姓,百姓在其引導下努力勞作,創造出物質財富,國君從中抽取十分之一,就能用度充足,國家就能上下和睦親近而不相怨。和諧安寧,就是禮的作用。

燕禮上的“禮無不答”強調的是這樣一種雙向對等關係,這就是所謂君臣上下之大義。這一“禮無不答”的原則,在後代仍然值得借鑒。當處理上下級之間、國與民之間的關係時,不要忘記其關係應當是雙向的,上下級之間要互相尊重,國與民之間要互惠互利,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各種關係和諧融洽,國家的長治久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燕禮追求的另一種效果是“明貴賤”,這在燕禮的各個環節都能體現出來。《禮記•燕義》說:“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於下。獻君,君舉旅行酬;而後獻卿,卿舉旅行酬;而後獻大夫,大夫舉旅行酬;而後獻士,士舉旅行酬;而後獻庶子。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賊也。”在燕禮中,從席位的設定,到敬酒的次序,以及俎豆、牲體、薦羞等等,都根據參與者的身份名位而有所不同,處處都能體現出周代社會明確的社會分層,這就是燕禮所追求的“明貴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