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11
經文:
司馬命獲者執旌以負侯。獲者適侯,執旌負侯而俟。司射還,當上耦,西面作上耦射。司射反位。上耦揖進,上射在左,並行;當階,北面揖;及階,揖。上射先升三等,下射從之,中等。上射升堂,少左;下射升,上射揖,並行。皆當其物,北面揖;及物,揖。
皆左足履物,還,視侯中,合足而俟。司馬適堂西,不決遂,袒執弓,出於司射之南,升自西階;鉤楹,由上射之後,西南面立於物間;右執蕭,南揚弓,命去侯。獲者執旌許諾,聲不絕,以至於乏;坐,東面偃旌,興而俟。司馬出於下射之南,還其後,降自西階;反由司射之南,適堂西,釋弓,襲,反位,立於司射之南。司射進,與司馬交於階前,相左;由堂下西階之東,北面視上射,命曰:“無射獲,無獵獲!”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乃射,上射既發,挾弓矢;而後下射射,拾發,以將乘矢。獲者坐而獲,舉旌以宮,偃旌以商;獲而未釋獲。卒射,皆執弓不挾,南面揖,揖如升射。上射降三等,下射少右,從之;中等,並行,上射於左。與升射者相左,交於階前,相揖。由司馬之南,適堂西,釋弓,說決拾,襲而俟於堂西,南面,東上。三耦卒射,亦如之。司射去撲,倚於西階之西,升堂,北面告於賓,曰:“三耦卒射。”賓揖。
語譯:
司馬命令報靶者(獲者)拿著旌旗背朝箭而立,為射者指示靶的位置。報靶者奉命走到靶前,手執旌旗,背朝箭靶,繼續等待司馬的命令。司射轉身向西,走到對著上耦站立的位置,面朝西,命令上耦到指定的位置去射擊。命畢,司射返回原位。上耦的兩位射手拱手謙讓後一起往東前進,上射走在左側,下射走在右側,並排而行;走到正對著西階的地方,兩人面朝北拱手謙讓,然後北行;到西階下,再次拱手謙讓。於是,上射先登階,走到第三級臺階上時,下射才走上第一級臺階,兩人之間要空一級臺階。上射走到堂上後,要略向左側站立,以便為下射讓出登堂的地方,並在此等待他;下射登堂後,上射面朝東向他拱首行禮,然後並排向東走去。當兩人都走到正對著射位符號的地方時,面朝北行拱手禮,然後北行;走到射位符號前時,再次面朝北行拱手禮。
兩人都用左足踩住射位符號,然後轉身向西,扭頭察看南方的箭靶的中部,再調整步式,等待司馬和司射的命令。司馬走到西堂之下,不戴扳指,也不套護臂,只是袒去左袖,手執著弓,從司射的南側走過,然後從西階登堂;上堂後,繞到西楹柱之北再向東,走到上射的後面,再面朝西南站在上下射的射位符號之間,用右手執住弓的末端,向南方揚起,命令在箭靶中央站立的報靶者迅速離開。報靶者拿起旌旗,一邊應諾、一邊離開,應諾的聲音一直到他走到靶側後方的擋箭牌處才停止;接著坐下,面朝東將旌旗放下,再起立等待命令。司馬從下射的南側走過,繞到他的身後,從西階下堂;再從司射位置的南側走過,一直到西堂之下,放下手中的弓,穿上左衣袖,回到自己的位置,在司射位置的南面站定。與此同時,司射從西堂之下北行,與司馬在西階前交錯時,對方都在各自的左方。司射站在堂下西階的東側,面朝北注視著上射,命令道:“不得射傷報靶者!不得驚嚇報靶者!”上射聽後向司射行拱手禮。司射便退下,回到自己的位置。於是,開始射擊,上射射完一箭後,從腰間抽出一支箭搭在弦上,然後由下射射,如此輪流更替,直至將各自的四支箭射完。報靶者坐著向堂上報告射中的結果,報靶的聲調要有變化,舉起旌旗喊時,聲調用“宮”,放下旌旗時,則聲調下降為“商”;由於這是習射,所以即使射中,也不統計各人射中的次數。射畢,上射和下射都不再將箭搭在弦上,而只是用右手執弓弦,表示已射完,接著面朝南行拱手禮,下堂。拱手下堂的儀節與登堂射箭時一樣。上射走下第三級臺階時,下射要稍稍右側跟隨,兩人之間仍要隔開一級臺階。下堂後並排而行,上射在左側。此時,中耦已開始離位上堂,在西階前與上耦交錯,對方都在各自的左側,雙方相揖致意。上耦從司馬的南側走過,直到西堂之下,再放下弓,脫下扳指和護臂,穿上衣袖,在原地待命,站立時面朝南,以東首的位置為尊。三耦射完,其儀節也都是如此。於是,司射將撲腰間抽出,倚靠在西階之西,然後上堂,面朝北向賓稟告說:“三耦都已射畢。”賓向司射行拱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