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11
射是周代貴族必備的技能之一,它不僅有軍事上的實用價值,而且有培養德行的意義。《禮記•射義》說:“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周代的射禮有鄉射和大射兩種。本文講述鄉射的禮儀。鄭玄《目錄》說:“州長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之禮。謂之鄉者,州,鄉之屬,鄉大夫或在焉,不改其禮。”鄉射是州長於春、秋二季在州學會民習射之禮,由於州是鄉之屬,舉行射禮時,往往有鄉大夫參加,故稱鄉射禮。鄉射禮在五禮中屬嘉禮。鄉射禮之前,要舉行鄉飲酒禮。本文所講述的鄉射禮,主要包括下列幾個階段:首先是射前的飲酒禮;其次是三耦射箭,賓、主人、大夫、眾賓射箭;然後是三耦、賓、主人、大夫、眾賓隨樂而射;最後進入眾人飲酒,無算爵、無算樂階段,射禮結束。文後之記,補記了鄉射禮的各種規則及射具。
射禮的核心內容是比賽射藝,具有軍事意義,但既然是禮,就必然包括禮的儀節和含義。射禮的意義在於觀盛德。在射禮中,射箭者無論前進後退,左旋右轉,其動作必須合乎規矩。其內心要保持沉著冷靜,身體要挺直端正,然後才能拿穩弓瞄得准,才可以指望射中。因此,從一個人外部的射箭動作就能看出他內在的德性。《禮記·射義》說:“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是說,射箭的人要端正姿勢,然後再把箭射出去,箭射不中靶子,不能怪罪戰勝自己的人,而要反過來尋找自己的缺點。這就是仁厚的表現。
射箭畢竟是一種競爭性行為,但在競爭中體現了禮讓。《論語•八佾》說:“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認為,君子不與人爭,若一定要爭,就體現在射禮中,但在射禮中必先揖讓而上場,下場之後則一起飲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作為禮,射禮不僅前後都有飲酒之禮,射箭中有揖讓進退之儀,其中還專門有一個合樂而射的階段。《禮記•射義》說:“其節: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狸首》為節;卿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騶虞》者,樂官備也;《狸首》者,樂會時也;《采蘋》者,樂循法也;《采蘩》者,樂不失職也。是故天子以備官為節;諸侯以時會天子為節;卿大夫以循法為節;士以不失職為節。故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
射箭的速度必須合於音樂的節奏,疾徐有度,張弛得法。天子用讚美百官齊備的《騶虞》為節拍,諸侯用讚美按時向天子朝貢的《狸首》為節拍,卿大夫以讚美遵循法度的《采蘋》為節拍,士以讚美恪盡職守的《采蘩》為節拍,從而使各級人員守官奉職,功成德立,因此使社會上沒有犯法行為,功成業就,國家安定。在射箭的過程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周代社會所追求的和諧安定的政治秩序與溫良恭敬、彬彬有禮的君子人格。在今天舉行的各種競爭性活動中,我們是否也可以借鑒古代射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