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天下的重要奠基者秦仲(《國風·秦風·車鄰》)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8-08

經義:

“百代都行秦政法”,歷經春秋戰國長達550年的大亂,是秦國恢復了三代大一統治下的和平,並將這一制度推向了郡縣制的新高度。其中秦仲(西元前844年-西元前822年在位)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正是他,使秦國從地處邊陲的小國變為國土廣大的禮樂之邦。

《史記·秦本紀》對秦仲的記載只有寥寥幾筆。大意是說周厲王無道,有些諸侯起來反叛。西戎也反叛王室,並消滅了住在犬丘的大駱之族。所以周宣王即位,就任命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結果秦仲陣亡。秦仲在位二十三年,留下五個兒子,年長的是莊公。周宣王又召莊公五兄弟,給他們士兵七千人,讓他們征伐西戎,終於將西戎擊潰。周宣王把土地重新給予秦仲的後代,連同其祖先大駱的封地犬丘在內,並封莊公為西垂大夫。“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秦仲因維護國家大一統的功德,得到了後人的讚譽。《毛詩序》云:“《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禦之好焉。”《車鄰》這首詩,是讚美秦仲的。秦仲時秦國開始強盛,擁有了車馬、禮樂等彰顯威儀的器物。所謂“秦仲始大”,指秦國自非子以來世代為附屬小國,疆域一直很狹小,到秦仲時國土才真正擴大。正因國家開始強盛,才能配備這些車馬禮樂,所以稱之為“始大”。“有車馬”說的是首章前兩句,“侍禦”說的是後兩句。第二章和末章描寫鼓瑟、鼓簧等奏樂場景,音樂必與禮儀相配,這就是“禮樂”。經文先寫寺人,後寫鼓瑟,而《詩序》先提禮樂後說侍禦——因為經文中車馬行進在道路上,百姓最先看見,所以先寫車馬;想見秦仲需通過寺人通報,故次寫寺人;見到秦仲後才得見其禮樂,最後寫鼓瑟。第二章鄭玄注說“又見其禮樂”,正是由外而內層層遞進的觀察順序。《詩序》將車馬作為身份象徵且經文已先提及,故先陳述;禮樂比侍禦更重要,所以先禮樂後侍禦。車馬、禮樂、侍禦都是君主威儀的體現,故稱“之好焉”。《毛詩注疏》:“作《車鄰》詩者,美秦仲也。秦仲之國始大,又有車馬、禮樂、侍禦之好焉,故美之也。言‘秦仲始大’者,秦自非子以來,世為附庸,其國仍小。至今秦仲而國土大矣。由國始大,而得有此車馬禮樂,故言‘始大’以冠之。有車馬者,首章上二句是也。侍禦者,下二句是也。二章、卒章言鼓瑟、鼓簧,並論樂事,用樂必有禮,是禮樂也。經先寺人,後鼓瑟,序先禮樂,後侍禦者,經以車馬行於道路,國人最先見之,故先言車馬。欲見秦仲,先令寺人,故次言寺人。既見秦仲,始見其禮樂,故後言鼓瑟。二章傳曰‘又見其禮樂’,是從外而入,以次見之。《序》以車馬附於身,經又在先,故先陳之,禮樂又重於侍禦,故先禮樂而後侍禦。此三者皆是君之容好,故云‘之好焉’”。

讀《車鄰》,讓我們在車駕之聲中感受到一個蓬勃向上的秦國。秦仲之朝,政治清明,君臣得閒暇之時,並坐鼓瑟鼓簧,宴飲奏樂,國中賢人見此善政,皆願入仕效力。可謂是賢人彙聚,文化成長。秦國正是從這裏出發,走向它的一方諸侯之路,走向一統天下的驚天偉業。

經文: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有栗。既見君子,並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並坐鼓。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語譯:

車馬駛過聲轔轔,駿馬白額自威儀。若你要來見我君,須等寺人去傳令。

山坡上面種漆樹,山窪地裏栗樹生。政餘有閑見我君,並坐彈瑟樂融融。若我如今不仕秦,去往他國求機遇,白首徒勞惜光陰。

山坡上面種桑樹,山窪地裏楊柳生。政餘有閑見我君,同坐吹笙樂其中,若我如今不仕秦,去往他國求祿位,徒令年華付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