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讒言止於公法”才是治理者的大智慧(《國風·唐風·采苓》)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8-05

經義:

常言道,讒言止於智者,我覺得需要更進一步,“讒言止於公法”,只有根據業績依法選拔官員才會政風清明,這才是管理者的大智慧。

韓非強調,如果按聲譽選用人才,臣下就會背離君主在下面相互勾結;若憑朋黨關係選拔官吏,臣民就會營私而不求依法辦事。所以官吏不稱職的國家就會混亂。憑好名聲行賞,憑壞名聲處罰,那麼好賞惡罰的人,就會捨棄公務,拋棄國法,勾結起來互相包庇。所以明智的君主依法選士,不以己意推舉;用法定功,不以己意測度。能幹的人不能埋沒,敗事的人不能掩飾,徒有聲譽的人不可能升官,僅受非議的人不可能被罷官。《韓非子·有度》:“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

《采苓》是《唐風》最後一首詩,和前篇《葛生》一樣,亦為諷刺獻公之作。《毛詩序》:“《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讒焉。”《毛詩注疏》解釋說,晉獻公喜歡聽信下面的讒言假話,有時貶退賢臣,有時任用惡人,所以作詩諷刺他。“以獻公好聽用讒之言,或見貶退賢者,或進用惡人,故刺之。”

晉獻公繼位之初,開疆拓土,國勢日盛。西元前672年驪戎之役後,晉獻公得驪姬和少姬,倍加寵愛。驪姬生下奚齊後,就想讓奚齊取代太子申生。驪姬賄賂權臣梁五、東關嬖五等佞臣為獻公進言,獻公不辨讒言,遂讓太子申生離開都城曲沃,讓公子重耳、夷吾分守邊邑。接下來驪姬用祭祀肉羹投毒構陷申生弑父,致太子自縊,重耳逃入狄國、夷吾逃亡梁國。這就是晉國歷史上的“驪姬之亂”。此亂中斷了晉國發展壯大的勢頭,引發了長達十五年的內亂。晉國大夫看到晉獻公聽讒信讒,用惡人而不用賢人,憂心而作此詩。

首章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前兩句自問自答,問從何處采苓?答從首陽山頂採摘。以此喻指晉獻公尋求細枝末節的行為,聽信不可靠的讒言。獻公向小人探問“采苓”這種瑣碎之事,指君主追求細枝末節的行為。“首陽”作為幽僻之山,象徵小人是缺乏事實依據之人。這是說晉獻公總是向言語無憑的小人詢問細枝末節,讒言因此滋生。接著詩人教君主遏止讒言的方法:若有人用欺詐不實的言辭妄加舉薦,企圖讓君主任用某人,君主切不可輕信;若有人誣陷他人,反復進言“捨棄他吧捨棄他吧”,要求君主貶退某人,君主切勿立即應允。君主若能不受假話蠱惑,則進讒者又怎麼能得逞呢?既然無法得逞,讒言自然止息。《毛詩注疏》:“言人采苓采苓,於何處采之?於首陽之巔采之。以興獻公問細小之行,於何處求之?於小人之身求之。采苓者,細小之事,以喻君求細小之行也。首陽者,幽辟之山,喻小人是無征驗之人也。言獻公多問小行於小人言語無征之人,故所以讒言興也。因教君止讒之法:人之詐偽之言,有妄相稱薦,欲令君進用之者,君誠亦勿得信之。若有言人罪過,令君舍之舍之者,誠亦無得答然。君但能如此,不受偽言,則人之偽言者,複何所得焉。既無所得,自然讒止也。”

當假話成為權力的通行證,逆耳忠言勢必淪為雜音。詩人一詠三歎,反復告誡君主要實事求是,切不可以私意或所謂的公共輿論害公法。

經文: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苟亦無與。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苟亦無從。舍旃舍旃,苟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語譯:

采苓草呀采苓草,就在首陽山頂采。有人妄稱來舉賢,莫要輕信莫被騙。有人妄言貶退誰,莫受蠱惑信偽言。讒者蓄意來進言,君主若不信讒言,讒者哪里會得逞?

采苦菜呀采苦菜,就在首陽山腳采。有人妄稱來舉賢,莫要輕信莫贊同。有人妄言貶退誰,莫受蠱惑信偽言。讒者惡意來進言,君主若不信讒言,讒者哪里會得逞?

采葑菜呀采葑菜,就在首陽東邊采。有人妄稱來舉賢,莫要輕信莫聽從。有人妄言貶退誰,莫受蠱惑信偽言。讒者惡意來進言,君主若不信讒言,讒者哪里會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