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鄉飲酒禮》經義

發布時間: 2025-08-02

鄉飲酒禮是鄉大夫宴請賢者的禮儀。古代諸侯之鄉有鄉學,學制三年,學成者推薦給諸侯。因此,每隔三年的正月,鄉大夫都要作為主人舉行鄉飲酒禮,招待鄉中的賢能之士和年高德望者。鄉大夫和鄉先生從學成者中選擇一位最賢能者作為賓,其次再選一人作為介,最後選三人為眾賓,與他們共飲。之後,舉薦給諸侯。鄉飲酒禮的主要儀節有:謀賓、迎賓、獻賓、樂賓、旅酬、無算爵樂以及賓返拜等。鄉飲酒禮在各州每年春秋習射時,以及各鄉每年十二月蠟祭序齒位時也使用,但儀節不盡相同。

鄉飲酒禮源自原始部落中聚族而飲的風俗,其中包含著尊長敬老的成份,發展到周代的鄉飲酒禮,又有了明顯的弘揚教化目的。《禮記•鄉飲酒義》說,在鄉飲酒禮上,六十歲的老人坐在席上宴飲,五十歲的人在一旁侍立,服從調遣,這是為了表示尊敬長者。進獻食物的時候,六十歲的人用三只豆,七十歲的人用四只豆,八十歲的人用五只豆,九十歲的人用六只豆,這也是為了表示敬養老人。百姓懂得尊長敬老,就能行孝悌之道。百姓行孝悌之道,就能實現教化,國家可因此而安寧。“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 

至於飲酒過程中的各個細節,也都有倫理教化的目的:“主人拜迎賓於庫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讓潔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讓則不爭,潔敬則不慢,不慢不爭,則遠於鬥辨矣;不鬥辨則無暴亂之禍矣,斯君子之所以免於人禍也,故聖人制之以道。”(《禮記•鄉飲酒義》)主人走到鄉學門外行拜禮迎賓,進門之後三次行揖禮才來到階前,又經過三次謙讓才升堂,是為了表達尊敬謙讓之意。先洗手洗觶,然後才舉觶飲酒,是為了表示潔淨。賓至而主人行拜禮迎接,主人洗觶而行拜禮,賓接受主人獻酒而行拜禮,主人為向賓送出酒觶而行拜禮,主人為賓飲盡觶中之酒而行拜禮,這些眾多的拜禮,都是為了表示敬意。尊敬、謙讓、潔淨、恭敬,是君子之間要互交接的原則。君子認為,尊敬謙讓就不會有爭鬥,潔淨恭敬就不會有怠慢,不怠慢不爭鬥,社會就能安寧,免於暴亂之禍。

儒家重視倫理教化,但他們又認為,實行教化不必挨家挨戶地勸說,不必每天宣講,通過射禮、鄉飲酒禮這些禮儀,向人們展示尊長和敬老,人們受其影響,就會在日常行為中產生孝悌的行為,禮的教化效果就通過這種示範作用而實現了。

除了弘揚教化,鄉飲酒禮還有娛樂的成份,這突出表現在旅酬(相互敬酒)這一環節。在旅酬開始的時候,先設立司正,以監察飲酒失儀者。然後賓先自飲再斟酒勸主人飲,主人也是先自飲再斟酒勸介,介再自飲後斟酒勸眾賓,按照年齡長幼的順序,直到侍奉賓主盥洗的人飲完為止。這樣就使大家都能受到恩澤而無所遺漏。在無算爵(無算爵是不指定飲酒爵數的飲酒禮)階段,大家互相勸酒,盡興而飲,不計其數,但又掌握好時間,不延誤正事。飲酒結束,主人送賓出門,自始至終,禮數毫無差錯。鄉飲酒禮就是這樣使每個參與者都獲得快樂,同時又井然有序,不失禮儀。因此孔子說:我參觀了鄉飲酒禮就知道王者教化的推行是很容易的事。

鄉飲酒禮通過禮儀的示範作用產生倫理教化的效果,在井然有序的禮儀中構建和睦快樂的人倫秩序。這是周代禮樂文明的一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