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類文獻作為政書與黃老、法家的源流關係(《逸周書·周祝》)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7-31

經義:

《周祝》是治國理政的格言集,這在書類文獻中罕見。此類文體在先秦文獻中還有《老子》《黃帝四經·稱》等,而且,《周祝》的思想也同《老子》和《黃帝四經》一樣,具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色彩——從中我們能依稀看到《尚書》作為政書與黃老、法家的源流關係。

黃老道家是源於史官的“君人南面之術”,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描述說,道家這一流派,大概應當是源自史官。他們持續記錄歷史上成敗、存亡、禍福的種種事例,探究古今以來的道理規律,之後領悟到要掌握事物的關鍵、把握根本,以無為之道來修養自身,以謙卑柔弱來自我約束,這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方法啊。“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周祝》何以稱“祝”?這是因為先秦祝官亦稱祝史,與史一樣,都會接觸先王的治國之道。李學勤教授在《<稱>篇與<周祝>》一文中寫道:“祝是專掌文辭的,他們在工作之中,積累輯集一些格言諺語,正是其職業的需要。《周祝》篇,以及文末誓辭與之近似的《殷祝》篇,來源或即如此。”(李學勤:《<稱>篇與<周祝>》,收入《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本篇行文具有明顯的戰國時代印記,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它是戰國人所作,其材料當更為原始。張懷通教授寫道:“與《老子》有鮮明的道德主題相比,《周祝》的主題不明確,內容有些散亂,也就是說,《周祝》作為一篇格言彙集還只是處於初級狀態,沒有經過提煉加工而上升至真正意義上的文章。……因此筆者認為,將《周祝》當作戰國時代道家思想觀念的原始素材來使用比較合適。這些道家思想觀念的原始素材中有一些可能是經過許多世代的逐漸積累而形成的,因此不免有西周春秋時代的某些思想觀念,但要將其分辨出來卻很不容易。”(張懷通:《〈逸周書〉新研》,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65頁)

《周祝》的諸多觀點,後來都成為中國古典政治學的理論核心。文中說,設立五刑,民眾方心生敬畏。教化以禮,民眾方停止爭鬥。施以威刑,民眾方聽從號令。量才適用,民眾方安守職分。所以,狐狸牙尖而不敢咬人,豪豬爪利而不敢掘地。位卑勢弱者,不能成大事。“陳五刑,民乃敬。教之以禮,民不爭。被之以刑,民始聽。因其能,民乃靜。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獂有蚤而不敢以撅。勢居小者,不能為大。”

其中包含的禮法並用,抱法處勢,定分止爭,無為而治思想,為戰國諸子發揚光大,影響至今。

作者說“因其能,民乃靜”,只有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離本分,安倫盡分,一個社會才能和諧安定。戰國末期的韓非子總結說:“不離位曰靜。”(《韓非子·喻老》)中國古典政治學之源遠流長,由此可見一斑。

經文:

曰:維哉其時,告汝□□道,恐為身災

哉,民乎!朕則生汝,朕則刑汝,朕則經汝,朕則亡汝,朕則壽汝,朕則名汝

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剝,自謂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殺其牛,榮華之言,後有茅凡彼濟者,必不怠,觀彼聖人,必趣時

石有玉而傷其山,萬民之患在口言時之行也勤以徙,不知道者福為禍。時之徙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地出物而聖人是時,雞鳴而人為時,觀彼萬且何為求故天有時,人以為正,地出利,而民是爭。人出謀,聖人是

五刑,民乃敬。教之以禮,民不爭。被之以刑,民始聽。因其能,民乃靜。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獂有蚤而不敢以撅。勢居小者,不能為大。

特欲正中,不貪其害凡勢道者,不可以不大。故木之伐也,而木為斧賊,難而起者,自近者

二人同術,誰昭誰暝?二虎同穴,誰死誰生?故虎之猛也,而陷於,人之智也,而陷於詐。葉之美也解柯,柯之美也離其枝,枝之美也拔其本

儼矢將至,不可以無盾。故澤有獸而焚其草木,大威將至,不可為巧焚其草木則無種,大威將至,不可以為勇

故天之生也,固有度,國家之患,離之以故。地之生也,國有植,國家之患,離之以謀故時之還也無私貌,日之出也無私照

時之行也順至無逆,為天下者用大略火之燀也固定上,為天下者用牧。水之流也固走下,不善故有桴。故福之起也惡別之,禍之起也惡別之故平國若之何須國覆國事國孤國屠,皆若之何?

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食,威之失也陰食陽。善為國者,使之有行。定彼萬物,必有常。國君而無道,以微亡。故天為蓋、地為軫,善用道者終無盡。地為軫、天為蓋,善用道者終無害。天地之間有滄熱,善用道者終不竭。

陳彼五行必有勝,天之所覆盡可稱故萬物之所生也性於從,萬物之所及也性於同故惡姑幽,惡姑明,惡姑陰陽,惡姑短長,惡姑剛柔

故海之大也,而魚何為可得?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人智之邃也,奚為可測跂動噦息,而奚為可牧?玉石之堅也,奚可刻?陰陽之號也,孰使之?牝牡之合也,孰交之?君子不察,福不來。

忌而不得是生事,故欲而不得是生詐。欲伐而不得生斧柯,欲鳥而不得生網羅,欲彼天下是生為維彼幽心是生包,維彼大心是生雄,維彼忌心是生勝

故天為高,地為下,察汝躬奚為喜怒。天為古,地久,察彼萬物名於始左名左,右名右,視彼萬物數為紀。紀之行也,利而無方,行而無止。以觀人情,利有等。維彼大道,成而弗改用彼大道知其極,加諸事則萬物服用其則,必有群,加諸物則為之君。舉其修,則有理,加諸物則為天子。

語譯:

祝曰:值此良機,告誡你們恪守善道,以防自招災禍。

謙卑啊,百姓們!上天既能養育你們,也能懲罰你們;既能栽培你們,也能拋棄你們;既能保全你們,也能成就你們。

古語說,皮毛華美之獸常遭剝皮,自詡聰明之輩實為愚昧。犄角壯美之牛多被宰殺,浮誇華麗之辭暗藏禍患。凡有所成者必不懈怠,聖人之道在與時偕行。

石中藏玉招致山體被毀,徠民之患在口惠而不實。時勢運轉當積極應變,不明大道則福化為禍。時勢變遷須迅速行動,昧於時機則福報消亡。所以說,肥碩之豬必遭烹殺,甘甜之泉必遭汲竭,筆直之木必遭砍伐。

大地出產萬物,聖人以正時序;雄雞應時鳴報,世人以排作息。觀察天地萬象,所求之道在其中矣。故天有四時,聖人以定準則,地生財利,民眾以相爭取。智者獻謀略,聖人裁綱紀。

設立五刑,民眾方心生敬畏。教化以禮,民眾方停止爭鬥。施以威刑,民眾方聽從號令。量才適用,民眾方安守職分。所以,狐狸牙尖而不敢咬人,豪豬爪利而不敢掘地。位卑勢弱者,不能成大事。

但求中正之道,不貪有害之欲。凡執守正道者,不可以不強大。所以,木被斧伐,自助其虐。災難發生,根在自身。

二人身懷同等技藝,誰顯達誰隱沒?兩虎共處一個洞穴,哪只生哪只死?所以說,虎雖威猛,卻陷於機關;人雖有智,卻陷於欺詐。樹葉太出眾,樹枝因之被折;樹枝太出眾,樹幹因之被砍;樹幹太出眾,樹根因之被拔。

利箭疾速而來,不可無盾防備。所以,見沼澤中有野獸而焚毀草木以捕之,待天威降臨,機巧無法應對;草木被焚則生機斷絕,待天威降臨,勇力無法抗衡。

上天生養萬物自有其法度,國家之患在於棄法度而用機心;大地孕育萬物自有其栽培,國家之患在於棄栽培而用計謀。故四時迴圈無偏私之相,日出普照無偏袒之光。

天道運行可順不可逆,治理天下者當用大道。火性炎上,治國者須教民向善。水性趨下,放任不善則氾濫成災。故福澤初起時詳辨其端,災禍萌生時細察其源。由此可知,國家太平時該如何治理,國家將傾覆、內亂、孤立乃至遭屠戮時又該如何應對。

日到中天即偏斜,月至圓滿即虧蝕,威權失墜則陰侵陽位。善治國者,各安其位。萬物運行,必有恆常。國君無道,漸致衰亡。天為覆蓋地為承托,善用道者生生不息。地為基石天為穹頂,善用道者免於災禍。天地之間寒暑交替,善用道者永不枯竭。

上天陳列五行,必相生相剋;上天覆蓋萬物,皆各遵其序。故萬物生生不息而各從其性,萬物歸根複命而統一於道。所以,善用道者豈能偏執幽明、陰陽、短長、剛柔之一端?

大海如此廣闊,為何魚類仍能被捕獲?山林如此幽深,為何虎豹貔貅仍能被降服?人的智慧如此深邃,為何能被窺測?生命氣息如此微細,為何能被掌控?玉石如此堅硬,為何能被雕刻?陰陽的名目由誰擬定?雌雄的交合由誰促成?君子若不能明察自然萬物之理,福澤就不會降臨。

嫉妒不滿易生事端,欲而不滿則行欺詐。欲伐木而不成,便製作了斧頭。欲捕鳥而不得,便編織了羅網。欲治平天下,則需修煉心性。惟深沉之心能包容萬物,惟宏闊之心能稱雄於世,惟戒慎之心能制勝天下。

天為高遠,地為卑下,當省察自身喜怒由來。天為亙古,地為恒久,當探究萬物名實所在。實左名左,實右名右,考察萬物以數為綱紀。綱紀之運行,澤被萬物無偏私,周流六合不停息。以此觀察人情,既施利惠又分等次。只有那天地大道,確立而不移。掌握此大道,領悟其至理,以應萬物而無事不順。遵循其法則,眾聚而成群,推及萬物則為一國之君。踐行其美德,天理得昭彰,推及萬物則成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