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7-31
經義:
春秋時期,周代禮法仍為世人所尊。當時通過顏色與配飾差異區分官員等級的命服制度尚在,所以剛剛吞併晉國的武公希望天子賜予相應的衣飾,承認自己的名分以及政治合法性。
《毛詩序》:“《無衣》,美晉武公也。武公始並晉國,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鄭玄注:“天子之使,是時使來者。”《無衣》是讚美晉武公的詩。之所以讚美他,是因為晉昭公將叔父成師分封到曲沃,稱為桓叔。桓叔生莊伯,莊伯生武公,世代相繼成為曲沃君主,長期與晉國正統大宗征戰不休。到了武公時,終滅掉晉國而佔有它。曲沃大夫為他向天子使者請求賜予冊命,因此創作了這首《無衣》來讚美武公。這裏所說的大夫,指武公的下大夫。曲沃大夫讚美武公能夠兼併晉國,所以為他請求冊命。《毛詩注疏》:“作《無衣》詩者,美晉武公也。所以美之者,晉昭公封叔父成師於曲沃,號為桓叔。桓叔生莊伯,莊伯生武公,繼世為曲沃之君,常與晉之正適(適,通嫡——筆者注)戰爭不息。及今武公,始滅晉而有之。其大夫為之請王賜命於天子之使,而作是《無衣》之詩以美之。其大夫者,武公之下大夫也。曲沃之大夫美其能並晉國,故為之請命。”
晉武公,又稱曲沃武公,是晉穆侯曾孫,曲沃桓叔之孫,曲沃莊伯之子。西元前716年,繼承父位成為曲沃國君,武公繼續以小宗圖謀大宗,他先後殺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終於西元前678年吞併晉國,完成了“曲沃代翼”的政權更迭。得位不正的武公為獲得正統地位,以“寶器賄賂周釐王”,遂得天子冊封為晉侯,位列諸侯。在獲得冊封之前,晉國大夫作《無衣》之詩,請天子賜衣。可以說,《無衣》是“曲沃代翼”事件的歷史插曲。
詩首章云:“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據《毛詩注疏》,這些都是請求冊命的外交辭令。晉國大夫讚美武公能夠兼併晉國,但尚未得到天子賜予的命服,因此為他向天子的使者請求說:我們晉國,難道就沒有這七章紋飾的禮服嗎?晉國原本是有的!只是不如天子所賜的禮服。如果我們能得到天子的賜服,就會感到心安而吉祥啊!天子冊命諸侯,必定會賜予相應的服飾,所以請求賜服。向天子的使者提出請求,求天子賜與禮服,因此說“子之衣”。諸侯如果沒有得到天子的冊命,就不能成為正式的國君。武公兼併晉國後,內心不安,希望獲得周王賜予的命服,才感到心安且吉祥。“此皆請命之辭。晉大夫美武公能並晉國,而未得命服,故為之請於天子之使曰:我晉國之中,豈曰無此衣之七章兮?晉舊有之矣!但不如天子之衣。我若得之,則心安而且又吉兮!天子命諸侯,必賜之以服,故請其衣。就天子之使,請天子之衣,故云‘子之衣’也。諸侯不命於天子,則不成為國君。武公並晉,心不自安,故得王命服則‘安且吉’兮。”
詩中所言之衣,不是單純的禮服,它代表天子冊封,天子為其正名分。在中國,每個人在社會職分(名分)面前都是平等的,貴為天子、諸侯,也要取得正式名分,方有其政治合法性。《儀禮·士冠禮》明確指出,天子的嫡長子加冠時仍然是士,因為天下沒有生下來就尊貴的人。世襲而設立諸侯,是為了讓子孫能效法先輩的賢能。授人官爵則是以德行的高低來決定官爵大小的。“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以官爵人,德之殺也。”
經文:
豈曰無衣
豈曰無衣
語譯:
難道我們沒禮服,七章禮服很多件。不如天子來賜予,天子命服穿上身,感覺心安又吉祥。
難道我們沒禮服,六章禮服很多件。不如天子來賜予,天子命服穿上身,感覺心安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