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為民、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國風·唐風·鴇羽》)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7-30

經義:

《唐風》中諷刺時事之詩有三篇,分別為《杕杜》《羔裘》和《鴇羽》。此三首均為昭公詩,自昭公時代起,晉國長期內亂,百姓不得不長期服役,耽誤農時,乃至不能孝養父母。《毛詩序》云:“《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後,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

晉之“大亂五世”,鄭玄說指昭公、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未包括最後被廢的晉侯緡。這當有誤,因為毛傳明確說是“昭公之後,大亂五世”,當不包括昭公,儘管昭公是大亂的始作俑者。《毛詩注疏》牽強為之解釋說,據《左傳·桓公八年》記載:冬季,周天子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為晉君。可見在小子侯之後,還有緡擔任晉君。此處說大亂五世而不計入緡,是因為此詩追述昭公之後的歷史。將此詩作為諷刺昭公之作,從昭公算起至小子侯正好五世,所以未計入緡。這裏說大亂五世,動亂之後才作此詩,但禍亂始於昭公時代,詩人追刺昭公,因此將此詩作為諷刺昭公之作。“冬,王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於晉。則小子侯之後,複有緡為晉君。此大亂五世,不數緡者,以此言昭公之後,則是昭公之詩,自昭公數之,至小子而滿五,故數不及緡也。此言大亂五世,則亂後始作,但亂從昭起,追刺昭公,故為昭公詩也。”

詩首章云:“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詩以鴇鳥起興,鴇鳥本應棲息於平原,如今卻只能勉強落在草木叢上,棲棲無定,顛沛戎行。那些本該安居的君子,與庶民一樣,被迫四處征戰。無暇耕種稷黍稻粱,致家中田地荒蕪,父母無人奉養。

如果晉國國君能推己及人,體恤民間疾苦,何至國破家亡。《韓詩外傳·卷三》論忠恕之道以安天下時曾引本詩。上面說,自己厭惡饑餓寒冷,就知道天下的人都需要衣服和食物。自己厭惡勞動勤苦,就知道天下的人都希望安逸。自己厭惡貧窮困頓,就知道天下的人都想得到富厚滿足。知道這三件事情,聖王就能夠不離開自己的坐席而匡正天下。所以君子所堅守的道理,就是盡心為民、推己及人。處在饑渴的境地,身體氣血不調適,受到嚴寒酷暑的困擾,還要辛勤地勞動,這四樣東西,是人民的大害。不把這些除去,就不能對人民進行教育並治理好他們。衣服不能夠掩蓋住身體,就很少會有仁人;食不果腹,就不會有正直之士。所以以前聖王的法則是,天子親自參加耕作,他的妃子親自養蠶織布,這是為了表示在天下人之前就開始憂慮吃穿的事情。《韓詩外傳·卷三》:“己惡饑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聖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處饑渴,苦血氣,困寒暑,動肌膚,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害不除,未可教禦也。四體不掩則鮮仁人,五藏空虛則無立士(立士,正直之士——筆者注)。故先王之法,天子親耕,后妃親蠶,先天下憂衣與食也。《詩》曰:‘父母何嘗?’”

經文: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稷黍。父母何?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於苞。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

肅肅鴇,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

語譯:

鴇鳥展翅聲肅肅,遑遑暫依栩樹叢。國君差事做不完,不能回家種稷黍。誰來奉養我爹娘?蒼天啊我的蒼天,何時才能回故鄉?

鴇鳥肅肅拍雙翼,遑遑暫駐棗樹叢。國君差事忙不停,不能回家種黍稷。我的爹娘吃什麼?蒼天啊我的蒼天,兵役年年何時休?

鴇鳥振翅聲肅肅,遑遑落於桑樹叢。國君差事做不停,不能回家種稻粱。哪有糧食養爹娘?蒼天啊我的蒼天,生活何時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