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觀念的大歷史背景《逸周書·殷祝》)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7-27

經義:

夏商周三代,天下統一於眾多諸侯。在此種情勢下,以好的政策、德行的榜樣力量取得天下民心特別重要。因為光靠武力,一個諸侯征服天下的可能性極小——這也是中國人自古重德行、重民心,講求“天下為公”的大歷史背景。

據《史記·殷本紀》,作了一方諸侯之長伯,商湯是在征服了葛伯、昆吾氏等諸侯,獲得眾多諸侯對其政治德行的認同後伐桀的,其中提到夏桀在有娀氏舊地被打敗,奔逃到了鳴條,在這裏夏軍全軍敗潰。“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其中並沒有提到湯放桀一事。所以清代以來學人多以為《殷祝》是偽託之作,因為其中有太多藝術誇張色彩。清代學者唐大沛說:“本篇不言伐夏而飾征誅為揖讓之風,雖非實錄,然曲意摹寫民之歸湯與湯之謙讓不遑,可謂工於立說矣。竊疑作者其有寓意耶?彼殆見武王誅紂之事,心不避之,故借湯放桀一事,形容比擬,以寓古今世運升降之感耶?未可知也。”(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683頁)

但古書中顯然有“湯放桀”的相關記載。戰國時代,齊宣王就曾問孟子:“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回答“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又問:“臣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孟子說:“敗壞仁的人叫賊,敗壞義的人叫殘;殘、賊之人叫獨夫。我只聽說殺了獨夫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孟子將敗壞仁義的無道之君桀紂稱為“一夫”,如湯武那樣的有道者可誅而代之,與本文“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的觀念相契合,說明天下為公,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家之天下,居天下之位者要為天下人謀福利的思想極其久遠。

今天我們已不知道孟子所說的“傳”具體指什麼文獻,很可能是《尚書》的傳記之類。《逸周書》的作者見其與書類文獻有關,故收入之。因為西漢伏生的《尚書大傳》中有與《殷祝》相似的內容。錄在這裏,供讀者參考:

《太平禦覽》卷八十三引《尚書大傳》曰:“湯放桀居中野,士民皆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里,止於不齊,不齊士民往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複奔湯。桀曰:‘國,君之有也,吾聞海外有人。’與五百人俱去。”“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於天子之坐左,複而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惟有道者之有也,惟有道者宜處之。’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經文:

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

桀請湯曰:“國所以為國者,以有家;家所以為家者,以有人也。今國無家無人矣,君有人,請致國,君之有也。”

湯曰:“否!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今君王滅道殘政,士民惑矣,吾為王明之。”

士民複致於桀曰:“以薄之居,濟民之賤,何必君更?”

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里,止於不齊,民往奔湯於中野。桀複請湯,言:“君之有也。”

湯曰:“否,我為君王明之,士民複重請之。”

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士民複奔湯。桀又曰:“國,君之有也,吾則外,人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將為之。”

湯曰:“此君王之士也,君王之民也,委之何?”

湯不能止桀,湯曰:“欲從者,從君。”

桀與其屬五百人

湯放桀,而複薄,三千諸侯大會,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

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

湯以此,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與諸侯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雌勝雄即謂之亂,而人弗行,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與從。”

語譯:

商湯要把夏桀流放到中野邑,百姓聽說商湯也在中野附近,於是都拖家帶業前來投奔他,中野城裏的人一下少了許多。

夏桀請求商湯說:“國的存在,是因為有家,家的存在,是因為有人。如今我的國既無家也無人,人都在你那裏,請求讓國於你,你來當天子。”

商湯說:“不可。從前先帝大禹有治國大道,因此能施教於民。如今您作為天子政教大失,百姓才會疑惑,我只是來幫助您明白這一點而已。”

但百姓們再次對夏桀說:“以商亳為國家,才能拯救我們,為何一定要繼續事奉你呢?”

於是夏桀和從屬數百人又南遷千里,到了不齊地方,不齊地方的百姓又逃去中野投奔商湯,夏桀又請求讓位說:“你來做天子。”

商湯說:“不可,不能這樣做。只要君主您有道了,百姓們自會回來的。”

夏桀和從屬幾百人又遷徙到魯地,魯地百姓又逃去投奔商湯,夏桀再次說:“這個天下,就是你的啊,我只能住到沒人的地方去,只要能說話的人,都認為我無道,我將讓位給你。”

商湯說:“這些是君王您的士大夫,君王您的百姓,您的職責怎能推讓呢?”

但是商湯無法阻止夏桀離開,於是說:“那就讓百姓自己選擇君主吧。”

夏桀和他的從屬幾百人,最終遷徙到南巢居住。

商湯流放完夏桀,回到亳都,會盟天下三千諸侯,商湯退下祭壇,禮拜兩次,回到普通諸侯的位置上。

商湯說:“這個上天之子的位置,只有有道者能居之,天下並不是私家財產,是有道者的使命。因此,天下,只能是有道者管理,有道者教化,只有有道者才能長治久安。”

商湯這樣謙讓,三千諸侯也沒人敢繼位,最終商湯才即天子位,並與諸侯盟誓說:“陰位勝過陽位叫作變,上天不會答應,雌性勝過雄性叫作亂,百姓不會答應,因此要想天下大治,在於君臣有道,教化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