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所有人都受到名位職分的約束(《國風·魏風·伐檀》)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7-19

經義:

先賢不是將個體看作無差別的原子,而是將人看作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其中每個人都要按照公共規範、禮法名分履行自己的職責。也就是說,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傳統社會所有人都受到名位職分的約束——一個人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會職責,才配享有相應的勞動成果。所以中國人自古就反對尸位素餐,德不配位。因為那會導致賢能之士不被任用,賢能政治的消解。

《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千百年來成為中國賢能政治、禮法社會的詩意注腳。

魏國不僅君主吝嗇刻薄,且在位者皆貪圖俸祿,無功受祿,導致國家不能選賢與能。《毛詩序》云:“《伐檀》,刺貪也。在位貪鄙,君子不得進仕爾。”孔子也評論說:“於《伐檀》見賢者之先事後食也。”(《孔叢子·記義》)

此詩以伐檀起興,檀木本可為輪為輻,堪當大用,卻只能棄置河岸,喻指君子本當大用,居官位以拯救國家,卻懷才不遇,只能在河邊坎坎伐檀。而那些高居廟堂之人,卻貪婪成性,一味索取,無功受祿

首章云:“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國有德才的君子無法入仕為官,只能以砍伐檀木為生,將伐下的木材放在河邊,準備用來製作車輪的輻條。這些伐檀的賢士既然不被任用,就必須等待明君出現才會出仕,就像等待渾濁的河水變清,泛起粼粼柔波。君子不能被任用,是由於在位者貪婪庸劣,因此譴責他們說:你們不親自耕種,不親自收割,憑什麼獲取三百農夫所產的穀物?不親自參與冬獵,不親自夜間捕獵,為什麼你們庭院裏懸掛著獵物?你們為何無功而能妄取這些收穫?那些伐檀的君子,終究不願無功空食俸祿啊,那你們憑什麼無功受祿,致使賢者不得任用?《毛詩注疏》:“言君子之人不得進仕,坎坎然身自斬伐檀木,置之於河之崖,欲以為輪輻之用。此伐檀之人既不見用,必待明君乃仕,若待河水澄清,且有波漣猗然也。君子不進,由在位貪鄙,故責在位之人云:汝不親稼種,不親斂穡,何為取禾三百夫之田穀兮?不自冬狩,不自夜獵,何為視汝之庭則有所懸者是貆獸兮?汝何為無功而妄受此也?彼伐檀之君子,終不肯而空餐兮,汝何為無功而受祿,使賢者不進也?”

另據東漢蔡邕《琴操》記載,《伐檀》是魏國一位女子所作。詩中感傷賢能之士隱退避世,而那些尸位素餐的人卻佔據高位,表達了對人才埋沒、時運不濟的悲憫與憤懣。按照聖王的制度,能夠治理百姓的人接受俸祿,被治理的人則靠種田為生。如今賢能隱退山林砍伐樹木,小人卻身居高位享受俸祿,家中懸掛著珍奇異獸,囤積無數糧食,佔有大量土地,卻不造福百姓。詩人痛心君主不明察下情,王道不能施行,只能仰天長歎,撫琴抒懷。“《伐檀》者,魏國之女所作也。傷賢者隱避,素餐在位,閔傷怨曠,失其嘉會。夫聖王之制,能治人者食於人,治於人者食於田。今賢者隱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祿,懸珍奇,積百穀,並包有土,澤不加百姓。傷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長歎,援琴而鼓之。”

21世紀,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自由民主大行於世,而賢能政治總是難以流行。本詩伐檀之聲穿越時空,坎坎而來,飽含著憂憤之情——先賢的冷遇失位及由此而引發的家國不幸,對千年後的我們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經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兮?彼君子兮,不素兮!

語譯:

砍伐檀樹聲坎坎,棵棵放在河岸邊,河水清清起波瀾。不耕種來不收割,為何你家糧倉滿?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你家庭院懸幼貉?那位伐檀君子啊,不願無功食祿餐!

坎坎伐檀做車輻,砍來放在河岸邊,河水清清水流緩。不耕種來不收割,為何你家糧倉滿?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你家庭院大獸懸?那位伐檀君子啊,不願無功食祿餐!

坎坎伐檀做車輪,砍下放在河岸邊,河水清清起波紋。不耕種來不收割,為何你家糧倉滿?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你家庭院掛鵪鶉?那位伐檀君子啊,不願無功食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