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7-15
經義:
《太子晉》中有兩則預言,說明了《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的道理。這種預測不是宗教中的神通,而是聖賢的前瞻性,通過以往的經驗教訓,預知未來。
第一是師曠通過察言觀色預知太子晉的壽命。事實上許多高明的醫者都可以做到。比如西漢初年的名醫淳于意就是這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介紹說,太倉公是齊國管理糧倉的長官,他是臨淄人,姓淳于名叫意。年輕時就喜好醫術。漢高后八年(西元前180年),又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陽慶拜師學習。這時陽慶已七十多歲了,沒有能繼承其學的子孫,就讓淳于意把從前學的醫方全部拋開,然後把自己掌握的秘方給了他,並傳授他黃帝、扁鵲的脈書,觀察面部不同顏色來診病的方法,使他預知病人的生死,決斷疑難雜症,判斷能否治療。還有關於醫藥的理論,都十分精闢。學了三年之後,為人治病,預斷死生,多能應驗。“太倉公者,齊太倉長,臨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方術。高后八年,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慶年七十餘,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禁方,指不輕易外傳的珍秘藥方——筆者注)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
《扁鵲倉公列傳》載淳于意根據病情預知死期的醫案,感興趣的朋友可參閱。他“五色診病,知人死生”,和師曠預測太子晉壽命的方法相同。筆者八年前遊學杭州,也曾遇到此類奇人,通過讀我的文章即能預知人之生死。(翟玉忠:《遊夜西湖訪奇士》,收入拙著《文脈尋根》,華齡出版社2022年版)
至於太子晉說“吾後三年上賓於帝所”,這是周人關於死亡的觀念,認為死後會升到上帝的所在。周穆王的老臣祭公死前也說“朕身尚在茲,朕魄在於天”。(《逸周書·祭公》)
另一個是太子晉預言周人將失去天下。這是他對歷史進行長時段考察的結果。他在勸諫父親時指出,自從先公后稷消除禍亂,到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時才基本安定了百姓。從后稷開始安民,經過十五王到了文王時才平定天下,到第十八代康王時終於安撫了百姓,可見它有多難。從厲王開始變更先王法度,已經歷了十四王。修德行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禍亂天下有十五王還不夠嗎?我日夜戒懼擔憂,總說‘不知如何修德行,才能光大王室,迎受上天的福祉。’陛下此時還要助長禍亂,這樣國家怎能受得了?《國語·周語下·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自后稷以來寧亂,及文、武、成、康而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難也如是。厲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禍十五其不濟乎!吾朝夕儆懼,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休,慶、福祉——筆者注)?’王又章輔禍亂,將何以堪之?”
戰略前瞻性引領戰略方向與基本路線——至誠之道“合內外”,其重要性豈獨在修身,亦在治國平天下!
經文:
師曠
師曠對曰:“瞑臣無見,
語譯:
師曠悚然頓足,說:“好啊,實在太好了!”王子問:“太師您為何突然頓足?”師曠說:“天冷腳涼,我跺跺腳。”王子說:“請您入座”。於是鋪開座席,將瑟交給師曠。
師曠彈奏《無射》,唱道:“國家一旦安寧,遠人自來投奔,仁義成為民風,禮樂永不荒廢。”唱罷將瑟交給王子。王子彈奏《嶠》附和:“因何而從南極,奔向遙遠北極,跨越萬水千山,不怕路途艱難。”師曠驟然起身,說:“盲臣請求回去了。”
王子賜他一輛駟馬之車,說:“太師您善於駕車嗎?”師曠回答:“我沒學過駕車。”王子說:“您應該精通《詩經》,《詩經》說,‘馬若剛強,轡就柔軟,馬若柔軟,轡就剛強,意志堅定,收放自如。’駕車就是這樣。”
師曠回答說:“盲臣我看不見,為別人辨別時,只是依靠耳朵,但耳朵能聽得太少而能力有限。王子,您將來會重振天下嗎?”王子說:“太師,您何故取笑我?自從上古太昊帝以降,一直到堯舜禹三王,從未有一個家族兩次擁有天下。天命,依靠天意而非人力,天意又怎麼知道呢?我聽說您能預測人的壽命,給我也看看。”師曠回答:“您說話輕柔盜汗,神色紅白夾雜,這種火性神色不能長壽。”王子說:“是啊。我三年以後將回歸上帝那裏,你別告訴別人,免得連累你。”師曠回到晉國,不到三年,就來了報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