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晉不是神仙是聖賢(《逸周書·太子晉》之一)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7-13

經義:

周靈王(西元前572-545年在位)聰慧非凡的太子晉早已成為神話,以王子喬聞名。他被武則天稱為升仙太子。699年,武則天曾赴今河南偃師東南的緱(gōu)山謁升仙太子廟,立升仙太子碑,並書《升仙太子碑並序》。

西漢劉向《列仙傳》記載了太子晉升仙的美麗神話及升仙太子廟的由來: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喜歡吹笙奏出鳳凰般的鳴叫聲。後來在伊水和洛水間出遊,道士浮丘公接他到嵩山上。三十年後有人來山上找他,他見到桓良說:“告訴我家裏人,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頂上等我。”約定時至,王子喬果然乘著白鶴停駐在山頭,但家人只能遠遠看著,誰也不能去到他那裏。王子喬舉起手向在場的家人致謝,幾天後飄然而去。於是人們在緱氏山腳和嵩山頂上為他立了祠廟。《列仙傳·卷上》:“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從漢代至唐代太子晉的祠能香火不斷,足見其在民間的影響力。

或許是受太子晉升仙神話的影響,學人多有將《逸周書·太子晉》歸入小說家者,甚至有人認為其內容荒誕不經。清代文學家謝墉《刊盧文弨校定逸周書序》說:“若《太子晉》一篇,尤為荒誕,體格亦卑弱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辨之也。”這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除了太子晉預知自己死期外,本篇都是十分嚴肅的修齊治平之道。與《國語·周語下·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相參閱,可知太子晉是一位飽讀詩書,通達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賢者,根本不是什麼小說傳奇中的人物。清代學者唐大沛指出:“謝(墉)所謂誕者,以太子晉預知死期耳。不知古來神聖之人類能先知,即武王亦云‘惟二聖告朕靈期’,何誕之有?所謂陋者,只太師‘何舉足驟’及‘天寒足跔’一二戲言耳。不審篇中論古帝王皆有讓,即欹詞詩亦屬雅音,何陋之有?”(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2頁)

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中,對於太子晉的生平記載較為平實精當,其中提到,當孔子聽說太子晉早卒,感歎天殺吾君。當時周朝衰勢已不可收拾,天下失序,難怪孔子有此歎!原文如下:“周靈王之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谷、雒水鬥(鬥,兩水相激——筆者注),將毀王宮,王欲壅(壅,堵塞——筆者注)之。太子晉諫,以為不順天心,不若修政。晉平公使叔譽聘於周,見太子,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歸告平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譽弗能與言,君請事之。’平公遣師曠見太子晉。太子晉與語,師曠服德,深相結也。乃問曠曰:‘吾聞太師能知人年之長短。’師曠對曰:‘汝色赤白,汝聲清汗(清汗,指聲音散而不收——筆者注),火色不壽。’晉曰:‘然。吾後三年將上賓於帝,汝慎無言,殃將及汝。’其後三年而太子死。孔子聞之曰:‘惜夫!殺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傳稱王子喬仙。仙之後,其嗣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經文:

晉平公使叔譽於周,見太子晉而與之言,五稱而五窮,逡巡而退,其不遂歸告□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臣弗能與言。君請歸聲就、複與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將以為誅。”平公將歸之,師曠不可,曰:“請使瞑臣往與之言,若能幪予,反而複之。”

師曠見太子,稱曰:“吾聞王子之語,高於泰山,夜寢不寐,晝居不安,不遠長道,而求一言。”王子應之曰:“吾聞太師將來,甚喜而又懼,吾年甚少,見子而懾,盡忘吾其度。”

師曠曰:“吾聞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驕,自晉始如周,行不知勞。”王子應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積施關,道路無限,百姓悅之,相將而遠,遠人來歡,視道如尺。”

師曠告善。又稱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則,由舜而下,其孰有廣德?”王子應之曰:“如舜者天,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遠人皆得己仁,此之謂天。如禹者聖,勞而不居以利天下,好取不好與必度其正,是之謂聖。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無方,服事於商,既有其眾而返失其身,此之謂仁。如武王者義,殺一人而以利天下,異姓同姓各得之謂義。”

師曠告善。又稱曰:“宣辦各命,異姓惡方,王侯君公,何以為尊,何以為上?”王子應之曰:“人生而重丈夫,謂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謂之士;士率眾時作,謂之曰伯;伯能移善於眾,與百姓同,謂之公;公能樹名與物天道俱,謂之侯;侯能成群,謂之君;君有廣德,分任諸侯而敦信,曰予一人;善至於四海,曰天子;達於四荒,曰天王;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為帝。”

師曠罄然。又稱曰:“溫恭敦敏,方德不改,聞物□□,下學以起,尚登帝臣,乃參天子,自古誰?”王子應之曰:“穆穆虞舜,明明赫赫,立義治律,萬物皆作,分均天財,萬物熙熙,非舜而誰能?”

語譯:

晉平公遣叔譽聘問於周,見到太子晉,五次提問都理屈詞窮,鎩羽而歸,沒有完成使命。回來報告平公說:“靈王太子晉年方十五,而我無法與其對話。請君主把聲就、複與的土地歸還周,如果您不歸還,等晉踐天子位,他將因此誅殺我們。”晉平公準備歸還,師曠不認可,說:“請派我這個盲臣再去與太子晉談判,如果他能說服我,再歸還不遲。”

師曠見到太子晉,主動發問:“我聽聞太子之言,高於泰山,夜不成寐,晝不能安,不遠千里,前來求教。”太子應答:“我聽說太師您要來,既高興又恐懼。我年紀幼小,見了您心懷敬畏,十分恐懼,把我想要說的全忘光了。”

師曠說:“我聽說王子是古道君子,大智若愚,大成不驕,因此從晉國一路過來,毫不疲倦。”王子回應說:“古道君子,行而無行,天下再大,險阻再多,都會暢行無阻,百姓歡喜,不計遠近,都會前來投奔,遠朋悅同道,天涯若比鄰。”

師曠稱讚說得好。又問:“古道君子,堪為楷模,從舜以來,都有誰值得稱道呢?”王子回應說:“大舜的高度是天,大舜安住本分造福天下,能撫育四方全體歸仁,因此可稱之為天。大禹的高度是聖,不辭勞苦而造福天下,使自私之人必得改正,因此可稱之為聖。至於文王,以仁為知,以惠為行,三分天下有其二,依然謙卑恭敬,事奉商邦君主,擁有民心而甘願身陷囹圄,因此可稱之為仁。武王的高度是義,殺商紂一人而造福天下,令所有族群各得其所,因此可稱之為義。”

師曠稱讚說得好。又問道:“宣揚正名、辨別天命,不同族群分封教化,王侯君主公卿大夫等等,以何為尊,以何為上?”王子回應說:“人們生來重視大丈夫,稱之為胄子;胄子長大能做事堪任官,稱之為士;士若能率眾協同合作,稱之為伯;伯若能化導百姓向善,以身作則使民和諧,稱之為公;公若能建立教化體系安民化民,符合天道法則,稱之為侯;侯感召聚集人數多的,稱之為君;君的德行深廣,分封諸侯並且互相信任,稱之為予一人;德行之風通達四海的,稱之為天子;到達四荒的稱之為天王;四荒之人都主動前來朝覲,天下沒有絲毫怨恨不滿的,稱之為帝。”

師曠肅然起敬。又問:“溫和恭敬敦厚敏銳,恒持正德從不改變,瞭解萬物通達人心,謙卑修學向上升進,輔佐天子治理天下,最終登上天子之位,自古以來有誰?”王子回應說:“莊嚴偉岸虞舜,光明普照天地,樹仁義制法度,萬物勃發生機,承天命均財物,眾生神采奕奕,除了舜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