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7-12
經義:
《周書序》對於本篇輕描淡寫:芮伯參考古事而作訓誡,想把厲王引向善政,以及讓執政大臣都反省自身,因此作了《芮良夫》。“芮伯稽古,作訓,納王於善,暨執政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
事實上,歷史上很少有這樣嚴厲的對國家元首的批評警告。不幸的是,芮良夫的警告都應驗了!
周厲王是西周末年有名的暴君。他和執政大臣經濟上只會壓榨百姓,涸澤而漁,結果人民財力枯竭,怨聲載道。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不懸崖勒馬,反而變本加厲。執政者苟且偷安,政以賄成,“賢智箝口,小人鼓舌”,最後國民暴動,厲王本人則逃到了彘地。
歷史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違背民意、壓制民意者終將自食其果。只有通過制度化、法制化管道讓民意上達中央,才能上下同心,將社會凝聚成一個良性發展的有機整體。
對於周厲王為政暴虐,奢侈專斷導致的民怨沸騰,厲王的處理方式是找來一位衛國巫師,讓他負責監視非議王的人。凡是報告上來屬於這種罪的都殺掉,結果國人都不敢說話,到了道路以目的程度。厲王對此很滿意,還對勸諫他的卿大夫召公表功,召公告誡他,沒有制度化的民意表達管道,防民之口極其危險。召公說:“這是因為您把人民的嘴堵起來了。堵人民的嘴比堵塞大河還要危險。河被堵塞會決堤氾濫,傷人肯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樣的。所以治水者要對水加以疏導,管理人民者要讓他們暢所欲言。因此天子為了瞭解下情,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列士都獻詩,讓盲樂師獻曲,讓史官獻書,讓師規誡,讓無眼珠的盲人賦士人所獻的詩,讓有眼珠的盲人諷誦規諫之語,讓百工勸諫,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規諫,讓親戚補察過失,讓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年者來結合整理,而後由帝王斟酌採納,所以政事得以施行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的山川是財貨之源,平原沃野是衣食之源。讓人開口講話,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備壞事,是財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心裏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講,才能把事辦好。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麼能夠長久呢?”但厲王就是不聽。國內沒有人敢講真話,過了三年,民眾一起叛亂,厲王逃亡。《史記·周本紀》引召公語:“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為了混淆視聽,“賢智箝口”,任何時代都不缺搖唇鼓舌說空話,將牛皮吹破天的諂媚小人。如果我們重用這些人,“以言取人”,結果必然是自說自話一事無成——警惕啊,世人!
經文:
嗚呼!
嗚呼!
我聞曰:
語譯:
嗚呼!家畜能夠被人馴服,野獸見人就跑,不是家畜和野獸的本性有變化,而是在於人的干預,百姓也是如此。現今你的執政大臣只以貪利奉承對待君王,不盡心於德行善政以預防災難。致使下面民怨叢生,財力枯竭,手足無措,不堪奉上,豈會不作亂嗎?憑我小臣良夫所見,天下有封土的國君,他的道德不夠深遠廣大,就不可能一代一代傳續下去。這正是君王的憂患,它來自君王的大臣和百姓。
嗚呼!你的這些執政朋黨小人,都要滌蕩邪心,改正惡行,深切懺悔,以保平安。你們如果執迷不悟,將來不要後悔,其後果不堪設想,更何況這些小人呢。災禍來自你們自己的疏忽,錯誤來自你們自己的輕視,如果心裏不重視,就會埋藏禍根。你們這些執政小人不行善道,只求苟且偷安,爵以賄成,導致賢智閉口不言以逃避禍事,讓小人們搖唇鼓舌而獲取利益。君子沉默不語以避禍,小人搖唇鼓舌以求利,雖然兩種人都各得其所,但這樣的世道實在令人悲哀呀!
我聽說,以言辭取用人,人就會修飾他的言辭;以行動取用人,人就會竭盡全力做事,修飾言辭沒有用處,努力工作必有成果。正是你們這些小人,偽裝言辭來侍奉君王,並且廣有門徒。君王表面風光,最終不會取得效用,表面進行掩蓋,最終必將顛覆。你們自以為還有餘力,我認為你們力量不足。只有認真反省你們的德行,才能防備你們的災難。災難到了才後悔,後悔怎麼來得及?別說是我咒你們,那是你們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