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5-07-05
古今中外,聖人立教,無不以教化大眾、造福人民為目的。所以人類三大文化體系的修養都始於人道之善。亞伯拉罕一神教的律法,以鞏固對上帝的一神信仰為支點,無處不在要人行善,讓人如何棄惡從善。佛教中有一則著名公案:西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參訪道林禪師,問佛法大意。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三歲孩兒也懂得這麼說。”禪師答:“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西元前800年進入軸心時代以後,人類對人倫之善更為重視,普遍超過對宗教(禮)儀節的關注。對於這種趨勢,英國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總結道:“在軸心時代之前,宗教儀式及動物獻祭曾處於宗教探求的核心地位。人們在神聖的戲劇性場面中體驗神明。正如今天人們所感受到的強烈的戲劇震撼,那些場面引領你進入現實生活的另一層面。軸心時代的賢哲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仍然重視儀式,但賦予了它新的倫理意義上的重要性,並將道德置於精神生活的中心。唯一能與他們所指稱的‘上帝’‘涅槃’‘梵’或‘道’相配的是過一種富於同情心的生活。”【7】
西元前8世紀初阿摩司和何西阿那樣的先知明確告訴世人:“(主說)‘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舊約·何西阿書》)凱倫·阿姆斯特朗寫道:“阿摩司和何西阿都為以色列宗教引進了一個嶄新的重要維度。他們強調,如果沒有美好的符合倫理道德標準的行為,宗教儀式本身毫無價值。宗教不應被用來驅使公眾自尊心的不斷膨脹,而應鼓勵摒棄自我中心主義。尤其是何西阿,極力規勸以色列人審視他們的精神生活,分析其情感,在自省的基礎上逐漸獲得更深刻的洞察力。”【8】
與中華文化對現世生活的正面積極態度不同,印度文化重視對現世(輪回)的超越,但其踐行之路同樣是世俗的。印度教重視社會職責、職業分工與五大獻祭。獻祭就是一種佈施,一種超越自我,無私的善行,不僅要施予神,還要施予人和動物。這五大獻祭包括供奉天神(Deva-yajna)、祭拜祖靈(Pitri-yajna)、誦讀聖典(Rishi-yajna)、施予人類(Nri-yajna)和佈施生靈(Bhuta-yajna)。斯瓦米·尼偉達南達解釋說:“只要我們在世俗之路上,我們就得盡心盡力地履行聖典的規定。那麼,什麼是善行的本質呢?簡單地說,任何幫助我們變得無私的行為,都是善行。唯有這樣的行為,才能帶給人們快樂。人們不得不為將來的快樂而付出自己當下的私利。這樣的行為就是犧牲,也叫作獻祭(Yajnas)。”【9】
善意味著付出、奉獻和犧牲,也只有行善,一個人才能超越自我和傲慢,成就大我和無我。這是三大文化共同的修養路線。
相對來說,中華文化對人倫之善的闡釋更為詳盡,這與其很早就擺脫了神話和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信仰有關。有學者甚至將中國文化的人本化上推到四千多年前的顓頊時代,《國語》上記載說,正是他讓神與人各司其職,互不干涉,實現了“絕地天通”。值得指出的是,顓頊帝並不是否定神和祭祀,而是讓國家管理相關事務——中國的人本主義底色由此奠定!那裏,決定人類命運的不再只是神,而是包括神在內的宇宙人生的基本規律,所謂“神不勝道”。
《禮記·大學》將德行培育分為三綱八目,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五行》我們知道,善屬人道,當然是修行的起點。但宋以後學人誤解“至善”,將它看成了“最高的善”,所以錯誤地認為修行當從“明明德”,經由“親民”,達到“至善”的境界。這導致國人人生觀念的極度混亂,影響至21世紀的今天。南宋朱熹學習北宋程頤,改“親民”為“新民”,更是錯上加錯。他在《四書集注·大學》中解釋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
要知道,“至善”是先秦的一個重要術語,指的是五行中,人道四行仁、義、禮、智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即“善之至”。馬王堆帛書本《五行》為“(仁、義、禮、智)四行之所和也,和則同,同則善”作注說:“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同者,□約也,與心若一也,言舍夫四也,而四者同於善心也。同,善之至也。”而仁、義、禮、智、聖五者和才是“有德”。《五行》:“五行之所和也,和則樂,樂則有德。有德則邦家興。文王之見也如此。”這裏“有德”的典範是周文王,可見“德”才是至高境界,而非“至善”,在《古文尚書·君陳》中,“明德”即“至治”,意思是成功的德政。
在“誠意章”中,《大學》列舉了幾條基於人倫的“止於至善”。因為“誠”是修養的起點,修身又始於善。上面引孔子的話:“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注釋:
【7】凱倫·阿姆斯特朗:《軸心時代》前言,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
【8】凱倫·阿姆斯特朗:《軸心時代》,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頁。
【9】斯瓦米·尼偉達南達:《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導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