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大文化體系聖典在內容上的統一性

作者: 翟玉忠   發布時間: 2025-07-05

我們如何體悟三大文化體系聖典的根本宗旨呢?關鍵要理解東西方聖典所闡釋的都是至誠、至信之道。人作為人,都要從人世間的善行開始,通過心意識的聚焦,專一,達到超越自我的神聖境界。

中國文化講至(致)誠之道、“誠其意”,西方基督教講因信得救,因信稱義。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可以互相解釋、意義相通。《說文解字》說:“誠,信也。”又說:“信,誠也。”誠之一字,貫穿著宇宙人生的終始。《禮記·中庸》說,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誠就不能成就事功,因此君子以誠為貴。不過,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內心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正道,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能恰到好處,事事合宜。“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西方基督教(特別是新教)重視至誠、至信“始”的一面,認為內心信仰,信靠耶穌,就會因上帝的恩典得救。《新約·羅馬書》:“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佛教聖典《華嚴經》也強調“始”的重要:“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但不是說基督教的至誠之道不講求“終”,基督教以“得救”,獲得救贖為“終”。

印度的信瑜伽(奉受瑜伽)也重視“始”。通過運用愛這種人類的普遍情感,將對世間所有的欲愛(如愛家鄉、愛國家、愛金錢、愛妻女等)全都投射到神身上,直到完全專注於神的愛,全心全意地愛神,最後實現解脫。斯瓦米·尼偉達南達引用印度聖典《薄伽梵歌》說:“奉愛瑜伽要求的靈性修煉,指的是始終如一念想著神。僅僅這一念想就能淨化人類的心靈,給人們以勇氣與快樂,並帶領他走向對神的至高之愛,從而得到解脫。在《薄伽梵歌》裏面,克裏希納說:‘那些將所有工作奉獻給我的,那些完全信賴我的,那些冥想我的,那些不依戀其他任何事物而只崇拜我的人,都將脫離輪回之洋,因為他們的心靈完全交付於我。’毫無疑問,我們的心很難一直不間斷地念想著神。但是每一個新的嘗試和堅定的努力,都會讓任務變得更簡。”【5】

新教之所以不強調外在行為、儀式或善行在救贖中的作用,除了對腐敗天主教會批判的理論要求,更重要的是欲回歸基督教徒的內在虔誠。印度信瑜伽認為:“只要人們對世俗事物留有一絲絲欲望,對神的愛就不能達到足夠強烈的程度。”【6】

《管子·樞言》也說:“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出於內在真心的德行如此重要。中國先哲特別區分了出於內心的“德之行”,以及不出於內心的“行”。認為五行,仁、義、禮、智、聖這五種根本道德,只有出於內心,與心合一,不自欺欺人,才達到了“和”“同”的至高境界。

《五行》是和《大學》《中庸》一樣重要的思孟學派經典,目前有湖南長沙馬王堆帛書本和湖北荊門郭店楚簡本,前者還有注。《五行》開篇就指出,仁源出於本心之誠,稱為“德之行”,不源出於本心只能算作“行”。義源出於本心,稱為德之行,不源出於本心只能算作行。禮源出於本心,稱為德之行,不源出於本心只能算作行。智源出於本心,稱為德之行,不源出於本心只能算作行。聖源出於本心,稱為德之行,不源出於本心只能算作行。德行有仁、義、禮、智、聖五類,五者和諧稱為德。仁、義、禮、智四者和諧叫作善。善屬於人道,德屬於天道。“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義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禮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智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聖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請注意,這裏的善指世間超越自我、無私的人生路線。“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從人道之善開始,走向與天(上帝、梵)合一的境界,這是三大文化體系共通的修養方法——始於善,定於一,至於誠,通過一心一意的實踐功夫,成就“至誠無息”的大人境界。

只不過亞伯拉罕一神教以更為具象的“天堂”形式表達此一智慧安樂的境界,甚至以誇張的人間愛欲的形式。伊斯蘭教《聖訓》中對廣闊的幸福王國天堂描述說:“天園以金磚、銀礎、麝泥、珍珠鋪地,紅花塗飾。進天園者,只享福,而不受罪,永生而不死,年青而不老,衣新而不舊。”

印度教經典《鷓鴣氏奧義書》類比說明梵我合一的極樂境界。一個擁有現世一切權力財富的人擁有的快樂和精微世界裏得到的快樂相比簡直一文不值,而其快樂擴大一百萬倍才等於一個祖靈世界(Pitriloka)的快樂。祖靈世界的快樂擴大一百萬倍才等於天神世界(Devaloka)的快樂。天神世界的快樂若再擴大一百萬倍,才大體等於梵界(Brahmaloka)的快樂。當然印度聖人也不忘告訴世人不能沉湎於上述快樂,以期達到真正無我,無執的境界。

中國人沒有二元對立的天堂與地獄、神聖與世俗觀念,先哲描述了“至誠”相續時,達到的那種通於天地鬼神、合和內外的境界。《禮記·中庸》的作者寫道,至高的誠是連續不斷、生生不息的。這樣沒有止息就會長久,保持長久就會彰顯出來,彰顯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能夠承載萬物;高大光明,能夠包容萬物;悠遠長久,能夠成就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見所為而功業彰顯,不見動作而萬物改變,清靜無為而成就事功——天地之道,可以用一個“誠”字來概括。它專一不二地因應萬物,所以成就事功神妙無比。“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章,通彰,彰顯——筆者注),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達到了“至誠”境界被稱為“大人”或“成人”,其德行與天地神明相通,如天地一樣養育覆載萬物,智慧如日月一樣光明普照,施政合乎四季運行規律,福善禍淫有如鬼神。他即使主動行動,也不會違背萬事萬物的規律。因順而行,就能遵循天時的變化。天尚且與他不相違背,何況人呢?何況鬼神呢?《易經•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孔子家語•顏回篇》:“顏淵問於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達於情性之理,通於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遊氣之原,若此可謂成人矣。’”

注釋:

【5】斯瓦米·尼偉達南達:《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導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62頁。

【6】斯瓦米·尼偉達南達:《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導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