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國家元首不能專制獨裁(《國風·齊風·盧令》)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6-25

經義:

世界上很多地區,田獵都是古代貴族的時尚。但如果不顧國家禮法制度,沉迷於田獵遊樂,忘記百姓疾苦,則會造成災難性後果。所以先賢強調依禮法規定按時狩獵、與民同樂。進而言之,在古代中國國家元首也要遵守法令,不能為所欲為。《淮南子·主術訓》說,法律禮儀是用來約束君主的,使他們不能專制獨裁。“法籍禮儀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孟子曾經這樣告訴梁惠王:“假設現在大王出去打獵,百姓聽到車馬的聲音,看到華麗的儀仗,都皺著眉頭互相抱怨說:‘我們大王這麼喜歡打獵,為什麼讓我們苦到這般地步?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兒離散。’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大王沒有與民同樂。反過來,如果大王打獵時,百姓聽到車馬的聲音,看到華麗的儀仗,都歡欣鼓舞地說:‘我們大王身體應該很健康吧,不然怎麼能來打獵呢?’這無其他原因,就是大王能夠與民同樂。這樣百姓才會真心擁戴您。”《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孟子此番話可以說是本詩的注腳。因為齊襄公熱衷於遊獵,不理國政,導致齊國百姓深受其苦。因此,詩人寫下這首詩,借古代聖王依法按時節田獵,又與民同樂,來諷諫襄公。《毛詩序》云:“《盧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獵畢弋(畢弋,皆為捕獵工具——筆者注),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陳古以風焉。”《毛詩注疏》解釋說:“作《盧令》詩者,刺荒也。所以刺之者,以襄公性好田獵,用畢以掩兔,用弋以射雁。好此遊田逐禽,而不修治民之事,國內百姓皆患苦之,故作是詩,陳古者田獵之事,以風刺襄公焉。經三章,皆言有德之君,順時田獵,與百姓共樂之事。”

詩首章云:“盧令令,其人美且仁。”《毛詩注疏》解釋說,古代有德行的君主,順應時節田獵,與百姓共用歡樂,同獲獵物,百姓聽聞後都感到欣喜。他們稱讚道:“我們君主的獵犬,項圈上的鈴鐺發出清脆的聲響。”又讚美君主說:“我們的君主,不僅儀錶堂堂,而且仁德寬厚。”這說明古代賢明的君主田獵時,百姓愛戴;諷刺當今君主田獵時,百姓卻深受其苦。“言古者有德之君,順時田獵,與百姓共樂同獲,百姓聞而悅之。言吾君之盧犬,其環鈴鈴然為聲。又美其君,言吾君其為人也,美好且有仁恩。言古者賢君田獵,百姓愛之,刺今君田獵,則百姓苦之。”

齊桓公曾明確批評襄公“田獵畢弋,不聽國政”(《管子·小匡》),另據《左傳·莊公八年》,襄公被殺,也與他在貝丘狩獵有關。看來《毛詩序》的記述是真實的,與歷史事實相符合。

經文:

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重環,其人美且

盧重,其人美且

語譯:

賢君田獵車馬動,獵犬頸環鈴鈴鈴,吾君美好且仁義。

賢君田獵車馬音,獵犬頸套雙環鈴,吾君美好又勇敢。

賢君田獵車馬聲,獵犬頸戴三環鈴,吾君美好有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