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成”是中國大一統國家的重要特色(《逸周書·職方》)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6-21

經義:

中外學者公認,中國不是一個西方傳統的民族國家。但對中國究竟是什麼樣的國家,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它是個“文明國家”,問題是為什麼不能用“文明”定義別的國家?還有人將中國的天下秩序說成是“朝貢體系”,參考《逸周書》中的《明堂》《王會》《職方》我們就知道,朝貢主要是天下秩序的經濟層面,不是它的本質特徵。

為什麼西方學者或中國的西化學者不能解釋何為中國?因為當代西方的巨型政治共同體大體是基於地方自治的聯邦制,古代則有鬆散的政治共同體羅馬帝國,而中國的國家體制比這更為複雜。

政治共同體都在某種程度上保持著軍事、經濟、政令等方面的統一,可以總稱為政治上的統一。但中國的大一統與此不同,除了政治上的統一,還包括社會教化上的一體化,即在地方各自的語言習俗、宗教信仰之上,還有統一的人文教化。周公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制禮作樂,以禮樂教化統一了當時的天下,打下了西周政教統一的基石。進而言之,“人文化成”是中國大一統國家的重要特色。

西周第五位天子穆王以後,大一統的教化開始衰微,但天命尚在,週邊的族群仍然遵循著大一統的禮法制度。鑒於這種情況,史官作了《職方》。《周書序》:“王化雖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蠻,攸尊王政,作《職方》”

目前《職方》有兩個版本,除了本篇,還有《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二者是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但《周禮·職方氏》顯然更好,它不僅可以補足本篇缺失的文字,還可以校改本篇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異文。

職方氏是西周管理地方諸侯國的重要部門,級別也最高,主官是中大夫。本篇告訴我們:三代不是西方中世紀那樣的封建社會,而是政教統一的大統一國家。諸侯國只是地方行政單位,它們要嚴格遵從國家制度法令,定期被考核。若出現嚴重問題,就會受到刑罰。誠如天子在文告中所說的:“各修平乃守,考乃職事,無敢不敬戒,國有大刑。”

在《周禮·夏官司馬》中,除了職方氏之外,管理地方諸侯國的機構還有很多,涉及道路、財物、疆域、山澤、教化等方方面面。我們僅列出與教化有關的幾個機構,它涉及周代是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

訓方氏負責向天子彙報四方諸侯國的政事,和他們君臣的思想動向,向天子講述各個諸侯國世代相傳的古聖賢事蹟。夏曆正月初一,就佈告天下用以教化四方民眾,同時注意發現新出現的科技成果——物產器械等等。《周禮·夏官司馬·訓方氏》:“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

匡人負責傳達管理國家的八法、八則,以便正確治理各諸侯國。同時考察他們是否有為奸作惡,使他們不敢違背法度,謹遵天子的命令。《周禮·夏官司馬·匡人》:“匡人掌達法則,匡邦國,而觀其慝。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

撢(dǎn)人負責向各個諸侯國傳達天子的精神,講述王國的政事,巡行天下各個諸侯國向下傳達,使萬民心情舒暢心向中央,上下同心同德。《周禮·夏官司馬·撢人》:“撢人掌誦王志,道國之政事,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之,使萬民和說而正王面。”

經文: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辯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藪澤曰其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雞犬鳥獸,其穀宜□

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夢,其川江漢,其浸穎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熒雒,其浸陂溠,其利林漆絲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

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魚,其年二男三女,其畜宜雞犬,其穀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沛,其浸廬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穀宜四種

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強蒲,其川涇納,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牛馬,其穀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沛,其浸菑時,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擾,其穀宜三種

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露,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二女,其畜宜牛羊,其穀宜黍稷

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恒山,其澤藪曰昭余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擾,其穀宜五種

乃辯九服之國:方千里曰王圻,其外方五百里為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為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為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為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為藩服

凡國,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拜國,大小相維王設其教,制其職,名以其所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王將巡狩,則戒於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職事,無敢不敬戒,國有大刑。”及王者之所行道,率其屬而巡戒命王殷國,亦如之

語譯:

職方氏掌管天下的疆域地圖,負責調查登記諸侯國、京畿內外地區以及四方眾多夷、蠻、閩、貉、戎、狄等部族的人口狀況,並統計其財物用度,包括九類穀物、六種家畜的數量。全面掌握各地的地理環境與物產狀況後,再劃分九州疆域,使各地資源互通、互利共榮。

東南方稱為揚州,其主山脈為會稽山,大澤為太湖,河流為三江,水利為五湖,物產為金、錫、竹、箭,勞動人口男女比例為二男五女,適宜飼養雞狗鳥獸,種植水稻。

正南方稱為荊州,其主山脈為衡山,大澤為雲夢澤,河流為長江、漢水,水利為潁水、湛水,物產為丹砂、白銀、象牙、犀牛皮,勞動人口比例為一男二女,適宜飼養鳥獸,種植水稻。

黃河以南稱為豫州,其主山脈為華山,大澤為圃田澤,河流為熒水、洛河,水利為陂塘、溠水,物產為林木、漆料、蠶絲、麻類,勞動人口比例為二男三女,適宜飼養六畜,種植五穀。

正東方稱為青州,其主山脈為沂山,大澤為望諸澤,河流為淮河、泗水,水利為沂河、沭河,物產為蒲草、魚類,勞動人口比例為二男三女,適宜飼養雞、狗二畜,種植稻、麥二穀。

黃河以東稱為兗州,其主山脈為泰山,大澤為巨野澤,河流為黃河、濟水,水利為廬水、濰水,物產為蒲草、魚類,勞動人口比例為二男三女,適宜飼養六畜,種植四穀。

正西方稱為雍州,其主山脈為吳嶽山,大澤為弦蒲澤,河流為涇水、汭水,水利為渭河、洛河,物產為玉石,勞動人口比例為三男二女,適宜飼養牛、馬二畜,種植黍、稷二穀。

東北方稱為幽州,其主山脈為醫巫閭山,大澤為貕養澤,河流為黃河、濟水,水利為淄水、時水,物產為魚類、海鹽,勞動人口比例為一男三女,適宜飼養四畜,種植三穀。

黃河以內稱為冀州,其主山脈為霍山,大澤為大陸澤,河流為漳河,水利為汾河、潞水,物產為松柏木材,勞動人口比例為五男三女,適宜飼養牛、羊二畜,種植黍、稷二穀。

正北方稱為並州,其主山脈為恒山,大澤為昭余祁澤,河流為滹沱河、拒馬河,水利為淶水、易水,物產為布匹、絲帛,勞動人口比例為二男三女,適宜飼養五畜,種植五穀。

劃分天下的疆域為九等服制,天下中央、王城方圓千里為王畿,其外五百里為侯服,再外五百里為甸服,再外五百里為男服,再外五百里為采服,再外五百里為衛服,再外五百里為蠻服,再外五百里為夷服,再外五百里為鎮服,最外五百里為藩服。

凡諸侯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此統禦四方。大凡邦國,大小都要互相支持維繫。天子設置牧伯,憑其能力制定眾諸侯國君臣的職事,依其所產制定他們的貢賦。周王巡狩前,預先發佈文書告誡四方:“各邦國治理好境內,考察你們的職責,不敢不嚴肅認真!因為國家有大刑!”王巡行時,職方氏為先導,率其從屬,巡察執行戒命的情況。當周王外出王畿在諸侯國內召見諸侯時,職方氏也同樣為其先導,督查諸侯執行王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