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6-20
經義:
表面看來,《東方未明》的敘事既風趣又幽默。因為掌管報時的挈壺氏報錯了時間,導致官員手忙腳亂起床,上下衣裳都顛倒了。實際卻反映出齊國法治不彰,連對於軍事十分重要的官員都不能履行職責,政令不行——這樣的國家是危險的,古今同理!
周代挈壺氏是軍事官員,屬夏官司馬。古代滴漏法記時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為保持滴漏水流通暢勻速,不僅冬天要用熱水,平時還要常添水,夜晚保持火不熄滅,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報時。《周禮·夏官司馬第四·挈壺氏》說的是王朝之官,但我們能因之推想諸侯類似之官的職責。上面說,挈壺氏負責在打成的井上懸掛水壺以便軍士們前來汲水,宿營處懸掛馬轡以便軍士們前來宿營,存放軍糧處懸掛畚以便軍士們前來領取糧食。凡有軍事行動,懸掛漏壺計時,輪流更換擊柝巡夜的人。凡有喪事,懸掛漏壺計時以輪換代哭的人。漏壺都要有專人在水火旁守候,並負責區分晝漏和夜漏的長短。冬天要用火燒沸鼎中的水,並注入漏壺。“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挈轡以令舍,挈畚以令糧。凡軍事,縣壺,以序聚柝。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齊風·雞鳴》作為《齊風》的首篇,記述古代君主雞鳴即起,聽朝議政,以之警戒哀公。此篇《東方未明》再敘此主題。《毛詩序》云:“《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毛詩注疏》解釋說,《東方未明》一詩,是諷刺君主無節,齊哀公時朝廷的作息時間或早或晚,毫無規章可循,下令召見群臣不依固定時間。君主設立挈壺氏一職,負責掌管漏刻稟報時辰。如今朝廷失去節度,是挈壺氏未能履行其職責,因此諷刺君主沒有法度,也批評其任用的官員不稱職。“作《東方未明》詩者,刺無節也。所以刺之者,哀公之時,朝廷起居,或早或晚,而無常節度,號令召呼不以其時。人君置挈壺氏之官,使主掌漏刻,以昏明告君。今朝廷無節,由挈壺氏不能掌其職事焉,故刺君之無節,且言置挈壺氏之官不得其人也。”
《禮記·玉藻》有云:“明,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之”,清晨天色微明,群臣入朝,國君待太陽升起臨朝聽政。詩言東方未明,挈壺氏未能盡職,亂報時辰,東方未明以為明,君臣急促匆忙——君早起,君主使臣急召群臣上朝。群臣聞召,慌忙顛倒衣裳趕往朝堂。本來晨起時辰還不到,可齊國卻是一番亂紛紛的景象。
詩言志。戰國時期,魏文侯曾用此詩召回長期滯留在中山的太子擊。他欲召回三年不通音信的太子,又不好同人商量直說,就派遣張倉唐前往,賜太子一套衣服,並特意囑咐他在雞鳴時刻送到。太子打開箱子一看,衣服都是顛倒放置。熟悉《詩經》的太子立刻想到了《東方未明》,明白了父親的心意,當即起程去拜見魏文侯。父子重歸於好。太子擊就是西元前395年繼位的魏武侯!《說苑·奉使》:“魏文侯封太子擊於中山,三年,使不往來。……文侯於是遣倉唐賜太子衣一襲,敕倉唐以雞鳴時至。太子迎拜,受賜,發篋視衣,盡顛倒。太子曰:‘趣早駕,君侯召擊也。’倉唐曰:‘臣來時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賜擊衣,不以為寒也,欲召擊,無誰與謀,故敕子以雞鳴時至,詩曰: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謁,文侯大喜。”
當今學者常常脫離史實,亂解詩意。若雞鳴時送給他們顛倒的衣裳,他們亦難知其義,恐怕只會睡眼惺忪地重回夢鄉了!
經文:
東方未
折柳
語譯:
東方太陽還沒亮,時間還早就起床,顛倒衣裳慌又忙。衣裳顛倒往朝堂,君主有召急來喚。
東方太陽將要亮,群臣匆忙上朝堂,理好上衣和下裳。著好衣裳上朝堂,君主有令急相告。
折柳作籬圍菜園,柳枝難以為樊籬,狂夫未守亂司夜。時辰未能報准點,不是早來就是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