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別是正常社會秩序的根本(《國風·齊風·東方之日》)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6-16

經義:

中國人自古崇尚天地萬物的自然法則,並以其為準繩指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先哲重視合乎自然的男女之別,認為只有先確定了男女之別,才能建立起夫婦間正常的關係。因為有正常的夫婦關係,才會有父子相親。正因為父子相親,君臣才能各正其位。所以說,婚禮是各種禮儀秩序的根本。《禮記·昏義》:“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西方文化沒有“道法自然”的觀念,在自由主義的氾濫之下,西方國家的男女之別已經混亂到極點——據說美國的合法性別已近百種。

婚姻及性教育是社會教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執政者不能正確引導教化民眾,就會受到批評。本篇就是這樣一首詩作。《毛詩序》云:“《東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禮化也。”對此,毛亨和鄭玄的解釋略有不同。毛亨認為,詩中陳述古代君臣昌明,以禮教化百姓,來諷刺當時政教衰敗。鄭玄則認為,詩中直接指陳當時君臣不能以禮教化百姓。《毛詩注疏》:“毛以為,陳君臣盛明,化民以禮之事,以刺當時之衰。鄭則指陳當時君臣不能化民以禮。”

詩首章:“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毛詩注疏》依毛傳解釋說,東方之日喻指偉大的君主,太陽從東方升起,普照萬物,比喻君主德行光明盛大,明察一切。這樣的君主能夠用禮法教化百姓,百姓都依禮法嫁娶。所以當時的女子會說,那個美好的君子,來到我家啊。這個人來到我家,是因為他依禮而來,所以我去親近他啊。這是通過稱頌古代君主的賢明,來譏諷當今政教的昏暗,通過講述婚姻的正禮,來譏諷當今的淫亂私奔。“毛以為,東方之日兮,猶言明盛之君兮。日出東方,無不鑒照,喻君德明盛,無不察理。此明德之君,能以禮化民,民皆依禮嫁娶。故其時之女言,彼姝然美好之子,來在我之室兮。此子在我室兮,由其以禮而來,故我往就之兮。言古人君之明盛,刺今之昏暗。言婚姻之正禮,以刺今之淫奔也。”

對於詩中的“彼姝者子”,《毛傳》和《鄭箋》都以為他是位男子,諸多現代學者則認為她是位美好的女子,《東方之日》成了現代版的“淫詩”。這實際是“以今釋古”,沒有什麼歷史和現實依據。程俊英、蔣見元寫道:“這是詩人寫一個女子追求他的詩……詩每章末句“履我即兮”“履我發兮”,描寫了那位女子一個很細小的動作,但就在這一蹴一躡、在室在闥之間,便很形象地刻畫出那女子的輕薄浮蕩的性格。”(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290-291頁)

上篇《著》和本篇都是以古諷今,以古鑒今。古時君明如日,臣明如月,君臣以禮教化百姓,百姓知禮行禮。哀公之世則不然,哀公好田獵而廢政事,親迎之禮不行,齊國男女婚姻失序,不能依禮成婚,縱欲淫奔。齊人作詩來寄託深深的期冀,希望政治清明,再使風俗淳!

經文:

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兮。在我闥兮,履我發兮。

語譯:

太陽升起在東方,普照下土光又明,那個美好君子啊,華服到家來親迎。依禮來家自親迎,夫唱婦隨琴瑟鳴。

月亮升起在東方,照臨人間夜色明,那個美好君子啊,華服親迎進我門。依禮進門來親迎,夫婦同心依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