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4-09
經義:
《王風》為衰世之作,非悲憫即諷諫,讀來讓人大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到周平王之曾孫周莊王時,賢人被放逐,傳統的賢能政治大壞,國人作詩懷念造福一方的基層官員。《毛詩序》:“《丘中有麻》,思賢也。莊王不明,賢人放逐,國人思之而作是詩也。”
儘管劉氏這樣的好官被放逐,國人依舊夢想賢能之士歸來。這反映出賢能政治是中國人一貫的追求——從堯舜時代,經過兩周,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都是這樣!
東周第二代王周桓王時,政事不明,讒人當朝,禮義陵遲,男女淫奔,諸侯背叛,構怨連禍。更有甚者,桓王還打算廢嫡(莊王)立庶,立寵愛的次子王子克為天子。桓王囑咐周公黑肩,將來太子繼位死後,讓他擁立王子克,這為周莊王時的亂局埋下了伏筆。
西元前694年,“周公欲弑莊王而立王子克”(《左傳·桓公十八年》),周莊王於是殺周公黑肩,而王子克逃奔到南燕。莊王治下的周王朝更加衰弱,此篇《丘中有麻》就作於莊王之時。
對詩的首章,唐代孔穎達據毛亨傳解釋說,劉子嗟曾居官建立功勳,如今卻被放逐在外,百姓目睹他曾經的功業而深深懷念。詩中說到山丘貧瘠之地之所以能生長出麻,是劉子嗟曾在此辛勤治理,教導百姓耕作之術,才使這片土地有了收穫。如今他遭流放,百姓思念不已,只能懷想他的德行。那位劉子嗟啊,若他要歸來之時,步履難進,是否還願意重返此地?正因知道他不會再回來,所以人們格外思念他。《毛詩注疏》:“毛以為,子嗟在朝有功,今而放逐在外,國人睹其業而思之。言丘中墝埆(墝埆,qiāo què,指土地瘠薄——筆者注)之處,所以得有麻者,乃留(留,通“劉”——筆者注)氏子嗟之所治也,由子嗟教民農業,使得有之。今放逐於外,國人思之,乃遙述其行。彼留氏之子嗟,其將來之時,施施然甚難進而易退,其肯來乎?言不肯複來,所以思之特甚。”
第二章,西漢毛亨的傳和東漢鄭玄的注略有不同。毛傳說:“子國複來,我乃得食。”意思是,只要劉子國能夠歸來,我們就能再次吃飽飯。而鄭玄認為,這顯示了民眾對賢能之士的渴求。《毛詩注疏》指出,延續前章的思路,百姓思念子國是希望他能與大家相見,甚至設想著他若獨自前來,便邀至家中共用飲食,以此盼他親近眾人。只要子國肯踏入家門,百姓必將以最豐厚的禮節款待。這般對賢者的渴慕,已到了願以飲食相邀的地步。“准上章思者欲令子國見己,言其獨來,就我飲食,庶其親己。來至己家,己得厚禮以待之。思賢之至,欲飲食之也。”
第三章以玉比德,以美玉比喻賢能治國之道。詩人因思念賢者不得相見,轉而追述其往日的功績——那位劉氏之子,曾以善政遺澤於民,這裏說的“善政”,指他當政時施行的政令和教化。《毛詩注疏》:“玖是佩玉之名,故以美寶言之。美寶猶美道。傳言以為作者思而不能見,乃陳其昔日之功,言彼留氏之子,有能遺我以美道,謂在朝所施之政教。”
正確政治路線的連續性十分重要,所以古人重道,重治道。孔子曾感歎周王季、周文王、周武王三代堅守善政。“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禮記·中庸》)反觀東周自平王歷桓王至莊王,周王室在衰敗之路上漸行漸遠。儘管如此,詩人還對王朝充滿著希望,國中還有劉氏父子這樣的賢人在,他們能讓荒丘變成良田,就一定可以拯救貧弱的周王朝——百姓心中思念劉氏父子,希望他們重返朝堂,造福人民,賦予周王朝向上生長的動力。
經文:
丘中有麻,彼
丘中有麥,彼
丘中有李,彼
語譯:
山坡上面種著麻,子嗟勤政教民耕,想念你呀劉子嗟,想你容易見你難。
山坡上面種著麥,子國昔日教民種,想念你呀劉子國,邀你前來同吃飯。
山坡上面種著李,劉氏賢人教民種,想念你呀劉氏子,造福一方德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