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國風·王風·葛藟》)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3-31

經義:

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單位不是民族,而是家族。大家族,特別是王族、諸侯家族的團結和睦,是國家安定的前提。所以《禮記·大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齊而後國治。”這裏的“家”,特指卿大夫的家族,這種家族有土地、有人民、有武裝,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血緣組織,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共同體。

《尚書·堯典》開篇盛讚堯的功德,重要的一點就是帝堯治理好自己的九族,使族人相親和睦。然後考察選拔那些有能力治理好本族的人出任百官,負責公共事務,並根據事功加以獎懲。“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周平王則與此相反,不是“以親九族”,而是“棄其九族”,所以族人作詩諷刺他。《毛詩序》:“《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棄其九族焉。”

《葛藟》以生在河邊的葛藟起興,這種蔓生植物之所以能不斷茂盛生長,是因為得到河水潤澤。詩人以此比喻王的同族,得到王的恩澤而子孫繁盛。可君王為何要拋棄這些同宗族人?君王既已疏遠血親手足,不再施予恩惠,就如同我們已經稱他人為父。他人之父怎麼會施恩於我?《毛詩注疏》云:“綿綿然枝葉長而不絕者,乃是葛藟之草,所以得然者,由其在河之滸,得河之潤故也。以興子孫長而昌盛者,乃是王族之人。所以得然者,由其與王同姓,得王之恩故也。王族宜得王之恩施,猶葛藟宜得河之潤澤,王何故棄遺我宗族之人乎?王終是遠於兄弟,無複恩施於我,是我謂他人為己父也。謂他人為己父,則無恩於我,亦無肯於我有顧戀之意。”

當時周平王置親情於不顧,視親族兄弟如他人,正如詩中所言:“謂他人父,謂他人母,謂他人昆”。親情猶如失去了水的葛藟,正在逐漸乾枯。沒有族人維護的平王,正在失去周王朝“家天下”的根基。

春秋貴族常以葛藟作喻說明人們之間的恩情。宋昭公(西元前619-611年在位)即位後不久,面對國內動盪的政治環境,準備殺死可能作亂的公子們。司馬樂豫勸阻說:“不行。公族是公室的枝葉,如果去掉它們,那麼樹幹樹根就沒有遮蓋了。葛藟還能遮蔽它的幹和根,所以君子以它作為比喻,何況國君呢?這就是俗話所說‘樹蔭遮蔽,偏偏使用斧子砍掉它’,千萬不可以。”《左傳·文公七年傳》:“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

周平王失去了世道人心,正如樂豫所言,剪其枝葉,其本必傷。

根深紮在土裏,蔓延生在河邊,葛藟綿長不絕,這是詩人對周王朝命運的期許。然而,平王棄九族而求存,如葛藟之斷水,如人之斷手足忘父母,平王的去蔭自戕,致國運更衰——周王朝正在孤獨的掙扎中走向窮途末路。

經文:

綿綿葛藟,在河之終遠兄弟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綿綿葛藟,在河之。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

綿綿葛藟,在河之。終遠兄弟,謂他人。謂他人昆,亦莫我

語譯:

葛藟藤蔓長又長,枝葉蔓延河岸上。疏遠兄弟棄族親,難道他人是我父,他人豈是我父親,你我本是同父生,也不對我有眷顧。

葛藟藤蔓長又長,枝葉蔓延水邊上。疏遠兄弟棄族親,難道他人是我母,他人豈是我母親,你我本是同母生,也不對我相親近。

葛藟藤蔓長又長,枝葉蔓延河邊上。疏遠兄弟棄族親,難道他人是我兄,他人豈是我兄長,你我本是親兄弟,也不對我相問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