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3-26
經義:
物質條件的豐富是健康精神生活的基礎,所以執政者不可不富國強兵。《管子·牧民》有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西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朝的實際領土縮小至洛邑及其周邊狹小區域,國力日衰,周天子從天下共主淪為諸侯之附庸,只能依靠晉國、鄭國等諸侯國而偏安一隅,苟且於亂世。《中谷有蓷》中的“蓷”就是益母草,它已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高陸之地,只能退居谷中,可谷中卻不適宜“蓷”的生存,它已經枯萎了。周王朝猶如詩中“蓷”的生存環境一樣,失去了大好河山,退守洛邑。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有災荒而不能救,倉庫空虛,衣食不足,百姓也就寡廉鮮恥,世風日薄,乃至夫婦相棄。《毛詩序》有言:“《中谷有蓷》,閔周也。夫婦日以衰薄,凶年饑饉,室家相棄爾。”對此,《毛詩注疏》解釋說,周平王時,周人夫婦恩情日漸淡薄,遇到災荒饑饉之年,家庭離散而彼此拋棄。有離散的夫婦重逢,災年困苦也讓他們複又相棄,這是當時風俗衰敗所致,詩人因此哀憫世道人心。“平王之時,民人夫婦之恩,日日益以衰薄,雖薄未至棄絕,遭遇凶年饑饉,遂室家相離棄耳。夫婦之重逢,遇凶年薄而相棄,是其風俗衰敗,故作此詩以閔之。”
周平王之世,臣子們長年行役於外,士兵屯戍邊地久不能歸,官員們苟安祿位。平王不施仁政,不體恤百姓,致戰事連綿,民不聊生,又遇凶年饑饉,故有“有女仳離”的悲劇,國中百姓室家不存,四處流離,猶如中谷的益母草——周人家已非家,國必將非國。
《中谷有蓷》的情緒是悲憫的,是在憫王朝之命運!是哀怨的,是在怨離散之境遇!是嗟歎的,是在歎生於衰世之國運!
後人常常用詩中“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說明平時不能積極預備謀劃,後悔莫及的道理。《韓詩外傳·卷二》形象地指出,草木的根部沒有深紮在土裏,不一定會折斷,但若暴風吹起,大雨降落,它一定會先折斷。君子居住在那個國家,如果不崇尚仁義,不尊敬賢能,讓他們治理國家,一時未必會滅亡;一旦發生不同尋常的變故,諸侯之間相互戰爭,人民流離失所,等災禍降臨才開始憂愁,仰天長歎,口乾舌燥祈求國家安定下來,這豈不是太晚了嗎?接著便引用了孔子語和本詩強調“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作者寫道:“草木根荄(荄,gāi,草根——筆者注)淺,未必撅(撅:juē,拔起,折斷——筆者注)也。飄風興,暴雨墜,則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義,尊賢臣,以理萬物,未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變,諸侯交爭,人趨車馳,迫然禍至,乃始憂愁,乾喉焦唇,仰天而歎,庶幾乎望其安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嗟乎,雖悔無及矣。’《詩》曰:‘惙(惙,毛詩作“啜”——筆者注)其泣矣,何嗟及矣!’”
“殷鑒不遠”!“周鑒不遠”!作《中谷有蓷》而“憫周”者,知西周衰亡之故乎?國家強盛的根本在政教大行、政通人和——而教化流行取決於中國古典學術的全面復興,當今學人知之乎?
經文:
中谷有蓷,暵其
中谷有蓷,暵其
語譯:
山谷長著益母草,生不逢地要枯焦。有位女子被遺棄,無可奈何頻歎息。無可奈何頻歎息,亂世艱難恩情薄!
山谷長著益母草,生不逢地要枯了。有位女子被遺棄,憂憤孤單長歎息。憂憤孤單長歎息,嫁人不良空自惱!
山谷長著益母草,生不逢地要幹了。有位女子被遺棄,無限傷懷低聲泣。無限傷懷低聲泣,後悔莫及徒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