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3-18
經義:
在人類文明史上,恐怕沒有一個族群如中國人這樣,從祭祀到戰爭,從夫妻生活到經濟生活,一切都要遵守宇宙萬物的內在規律——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是一個遵循自然法則、大道的民族。這體現為先賢對“時”以及按節氣安排生產生活(“月令”)的高度重視,任何不遵守自然時節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批判——即使這些行為對國家有一定好處。
魏文侯時,解扁在魏國東部邊境做官。有一次年終上報賬目,當地財政收入是往年的三倍,主管財政的官員提請嘉獎解扁。魏文侯卻質疑說:“我們的土地沒有增擴,人口也沒有增多,為何解扁的地方財政卻是往年的三倍?”主管官員解釋說:“解扁下令百姓冬天砍伐樹木積存起來,到來年春天再從河道運出去賣掉,所以積聚了不少錢財。”魏文侯說:“百姓春天努力耕種,夏天勉力耘耕鋤草,秋天又忙著收穫,只有冬天才有空閑,現在要他們冬天伐木,又駕車運到河邊,這樣一來,百姓哪有時間休養生息。他們已經疲憊不堪,就是收入增加了,又有何用?”《淮南子·人間訓》:“解扁為東封,上計而入三倍,有司請賞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廣也,人民非益眾也,入何以三倍?’對曰:‘以冬伐木而積之,於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強耘,秋以收斂,冬閒無事,以伐林而積之,負軛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雖有三倍之入,將焉用之?’”
《君子於役》批判東遷的周平王不按時節征發勞役。詩中描寫服役者長期在外勞役而無歸期,大夫(官員)憂心他們安危困苦,遂作此詩以諷諫君王。《毛詩序》:“《君子於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無期度,大夫思其危難以風焉。”《毛詩注疏》亦云:“大夫思其危難,謂在家之大夫,思君子僚友在外之危難。”一位在朝的周大夫看到江河日下的周王朝,想到被派行役的君子僚友遲遲未歸,是不是遇到了危難?是思君子歸來,也是思國運歸來。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強化王室權威,糾正后族對王室最高權威的干擾。廢除正室申后與嫡子宜臼的太子之位,立來自褒國的褒姒為后,褒姒所生之子伯服為太子。此舉激起了申后族人的強烈不滿,申后之父申侯聯合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鎬京被洗劫一空,昔日繁華的都城殘破不堪。隨後,申侯擁立其外孫姬宜臼登上王位,是為周平王。平王即位次年(西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
平王東遷後,不得不依賴鄭莊公、晉文侯來穩定局勢。由於犬戎的入侵,鎬京以西、以北的大片國土失陷。後來,平王又把關中之地封賞給了秦國,中原西北大片土地給了晉國,汝水以南的土地給了鄭國,平王的領地僅剩六百餘里,與方圓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平王既無強軍,又無廣土,加之原有的宗法禮樂制度逐漸崩壞,平王左支右絀,艱難支撐,有時甚至需要向諸侯乞求車輛、錢財和糧食,周天子權威蕩然無存。平王雖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實際已經淪為諸侯爭霸的看客。這或許是《君子於役》中君子被派公務外出,歸期無日的原因之一吧。
“最是倉皇辭廟日”,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周平王的過失,也有他的無可奈何。
經文:
君子
君子於役,
語譯:
君子遠方去服役,不知何時是歸期,行役不知到哪里?黃昏時分雞進窩,暮色四合夕陽西,牛羊成群下山坡。君子遠方去服役,教人怎能不想起?
君子遠方去服役,長年累月無歸期,何時才能再相聚?黃昏時分雞上架,暮色四合夕陽西,牛羊下坡回欄裏。君子遠方去服役,是否挨餓又忍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