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禮作樂”實際是大亂之後“治禮作刑”(《逸周書·嘗麥》)

作者: 翟玉忠 蔡青   發布時間: 2025-03-05

經義:

《周書序》說,成王親政以後,借向祖先祭獻新麥之際,告訴君臣要勤於職事,作了《嘗麥》。“成王既即政,因嘗麥以語群臣而求助,作《嘗麥》。”

嘗麥是西周時期以麥收時令為核心的國家祭祀活動。根據《禮記·月令》記載,孟夏之月(農曆四月)正值麥熟,農民進獻小麥,先供奉於宗廟,然後天子要以新麥配豬肉搭配著吃。“農乃登(登,進獻——筆者注)麥,天子乃以彘嘗麥,先薦寢廟。”

不過本文並非講嘗麥禮,而是講成王命大正(大司寇)修正刑書的過程。只是因為嘗麥與修正刑書發生在一個月,所以記在一起。結合金文資料也能證明,此篇源自西周的原始檔案,是一篇重要的西周法律文獻。(李學勤:《〈嘗麥〉篇研究》,收入《古文獻論叢》,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

但修正刑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儀節,包括以犧牲祭祀的行為。這種將法律修訂嵌入神聖儀式的做法,與古羅馬《十二銅表法》頒佈前舉行的占卜儀式具有相似功能,均通過神聖化程式強化法律權威。

受儒家獨尊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界認為周人制禮作樂,是以禮治國、以德治國的典範,刑法只居於次要的地位。乃至西周到底有沒有成文律令都成了一個問題。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周代從官員設置和管理,一直到日常生活,全部納入了嚴格的禮法體系,是一個全面的法治社會。周公“制禮作樂”實際是大亂之後“治禮作刑”,“制禮作樂”首先是制定禮法、刑法,然後才是制定禮儀、音樂。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梁濤、何磊二位先生在最新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春秋以前的現存文獻,禮字的使用還不普遍。西周政治、倫理的核心概念乃是德,作為法則稱為典、彝、則,禮即是對典、彝、則的概括,是由後者發展而來。故若換作後來的語言,明德慎罰實際也就是制禮作刑,其與後人津津樂道的制禮作樂不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制禮作刑是周公的執政方針,涉及禮制建構、司法審判等,而制禮作樂則是周公平定天下後的慶典儀式。前者是因,後者是果,有了制度性的制禮作刑,才可能有禮儀性的制禮作樂。但從後來的敘述來看,人們恰恰將二者混同起來,並用制禮作樂來稱頌周公的政治業績。及至宋元明清,周公制禮作樂已經成為一種書寫模式。”(梁濤、何磊:《周公“制禮作樂”與“制禮作刑”》《光明日報》2025年02月15日)

不僅周代有成文的刑法,夏、商也有。西元前536年,鄭國將刑法公開鑄在了鼎上,引起了晉國大夫叔向的擔憂,因為叔向認為這會導致普通人以法爭訟,不利於“嚴斷以刑,以威其淫”。他在給鄭國執政子產的信中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辟,法的意思——筆者注)之興,皆叔世(叔世,衰世的意思,如周初的三監之亂時——筆者注)也。”(《左傳·昭公六年》)叔向說的《九刑》顯然指《嘗麥》的“刑書九篇”。從信中也能看到,鄭人當時就有成文法的“刑”,否則很難“嚴斷以刑”。

三千年後,我們已經不知道《九刑》的具體內容,只有魯太史克曾引用過《九刑》中周公誓辭的內容,顯得彌足珍貴,茲錄在這裏:“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左傳·文公十八年》)史克是說,周公制定了周禮,曾說:“通過禮法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通過德行可以處理事務,通過事務可以衡量功勞,為民立功勞就可以供養百姓。”他還作誓命說:“破壞禮法的人就是賊,包庇賊的人就是藏匿罪犯。偷竊財物者是盜,偷竊國家器物的人是奸。如果一個人背負了藏匿罪犯的罪名,又依賴奸人的幫助,那是極大的惡行。對於這些行為,有固定的刑罰,絕不寬恕,這些都記在《九刑》中,不能忘記。”

這裏,禮與法,德與刑如陰與陽,二者並行不悖,相須為用。若我們只言周公以德治國,則是對周公文治武功、明德慎刑的偏見和誤讀——在全方位多層次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今天,澄清這一點顯得特別重要。

經文:

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於太祖

是月,王命大正正刑書爽明,僕告既駕少祝導王,亞祝迎王降階即假於太宗、少宗、少秘於社,各牡羊一,牡豕一史導王於北階,王涉階,在東序乃命太史尚太正,即居於戶西,南向。九州□伯咸進,在中,西向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階作策執策,從中。宰坐,尊中於大正之前。太祝以王命作策,策告太宗王命□□秘,作策許諾乃北向繇書於內楹之間

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於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赤帝大,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請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今予小子聞有古遺訓而不述。朕文考之言不易予用皇威,不忘祗天之明典令□我大治,用我九宗正州伯教告於我相在大國有殷之□辟,自其作□於古,是威厥邑,無類於冀州。嘉我小國,小國其命余克長國王。嗚呼,敬之哉!如木既顛厥巢,其猶有枝葉作休爾弗敬恤爾執,以屏助予一人集天之顯,亦爾子孫其能常憂恤乃事勿畏多寵,無愛乃嚚,亦無或刑於鰥寡罪罪惠乃其常,無別於民。”

眾臣咸興,受太正書,乃降。太史策形書九篇,以升授大正,乃左還自兩柱之間。□箴諸正曰:“欽之哉,諸正!敬功爾頌,審三節,無思民因順。爾臨獄無頗,正刑有掇。夫循乃德,式監不遠。以有此人,保寧爾國克戒爾服,世世是其不殆。”維公咸太史乃降,太正坐,舉書,乃中降,再拜稽首。王命太史正升,拜於上。王則退。

是月,士師乃命太宗序於天時祠大暑,乃命少宗祠風雨百享,士師用受其胾,以為之資邑乃命百姓遂享於富,無思民疾,供百享、歸祭,閭率、里君以為之資野宰乃命塚邑、縣都祠於太祠,乃風雨也,宰用受其職胾,以為之資采君乃命天禦豐穡,享祠為施,大夫以為資

威,太史乃藏之於盟府,以為歲典

語譯:

四月某日,周成王第一次到宗廟舉行祭祀活動,將剛收穫的麥子敬獻給后稷等列祖列宗。

同月,周成王命令大正等官員修訂刑書。這天早晨,太僕向周成王報告馬車到了,請他準備上車。於是,少祝領著周成王走出王宮,亞祝在臺階之下迎接。在太宗、少宗、少秘的協助下,周成王在土地廟舉行了祭祀活動,以一頭公羊和一頭公豬作為祭品。然後,太史領著周成王來到會議廳,從東邊臺階登上主席臺,至東頭的位置。周成王命令太史迎接大正,把他安排在主席臺的西頭,面朝南。各地諸侯等官僚貴族陸續進來,站在主席臺下,面朝西。太宰捧著舊刑書,從西邊臺階登上主席臺。作策拿著空白簡牘,靠近舊刑書。太宰坐下來,將舊刑書放在大正的前面。太祝根據周成王的命令起草祭文,舉行祭祀活動,將修訂刑書一事稟告昊天上帝。周成王命令少秘到前面朗讀刑書條文,作策及其助手負責記錄和抄寫,配合大正修訂刑書,作策等人答應。於是,官員們將舊刑書懸掛在主席臺北部的兩個柱子之間,開始修訂刑書。

周成王嚴肅地說:“各位宗親、大正,人類社會伊始,就有了赤帝和黃帝,並建立了法度。昊天上帝將少昊和蚩尤交給赤帝管理,命令蚩尤與少昊一起駐守西部地區,防止外敵入侵。蚩尤不服從赤帝的領導,發動叛亂,將赤帝從南方趕到北方,在涿鹿發生了激烈的戰爭,打得昏天黑地。赤帝招架不住,跑到中部地區找黃帝幫忙。於是,黃帝與赤帝聯合起來,擒獲了蚩尤,將其斬殺於冀州。採用戰爭方式解決爭端,這是最嚴厲的刑罰。人們希望社會穩定,便根據昊天上帝的旨意,將蚩尤這類人物稱為‘野馬’。於是,昊天上帝命令少昊邀請司馬鳥師,整頓五方帝的官僚機構,所以,人們將少昊稱為‘質’。這樣,社會秩序從此安定下來,至於今日。夏啟的小兒子武觀,忘記夏禹的遺訓,不守規矩,在基層官吏的蠱惑之下發動叛亂,致使夏朝危在旦夕。昊天上帝念及夏禹之功,將彭伯壽賜給夏朝,以平定叛亂。我也聽到一些古訓,這裏就不列舉了。先父武王的遺訓必須遵守。我奉昊天上帝之命享有天下,不敢忘記昊天上帝建立的法度,它們是國家大治的根本保障,有勞各位宗親長輩和諸侯叔伯教導於我。商朝曾經盛極一時,末代商王在位期間,違反了自古以來奉行的法度,致使商朝國都淪陷,失去了冀州政權。昊天上帝嘉勉我周國,並降命於我承擔國君大任。嗚呼,要恭敬啊!猶如大木,雖離開樹穴移植它地,其枝葉仍可能成活新生。如果你們不恪盡職守、協助我治理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你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能夠繼承官位呢?你們既不要怕得罪權貴,也不要憐憫無法無天的小人,更不要對鰥寡孤獨、遵紀守法之人隨便用刑。謹遵刑典法度,對所有人都要一視同仁,不分貴賤、親疏。”

大臣們紛紛登上主席臺,從大正手裏接過新刑書,然後退回原位。太史將九篇新刑書整理好,雙手捧起來交給大正,然後從兩柱之間退至左邊。周成王語重心長地對官員們說:“各位愛卿,一定要心懷恭敬啊!努力積累你們的功名,謹慎裁量刑罰輕重,不因百姓順從而草率。你們處理刑獄時不能有偏私之心,定刑一定要有法可依。要施行德政,這樣的教訓在前不久的商朝末年就有。如果按照我的話做,可保你們的封地安寧。努力履行好你們的職責,世世代代都不要鬆懈。”眾位臣公都齊聲答應。太史於是取下刑書交給大正。大正跪坐,將新刑書舉起來然後緩緩放下,兩次向周成王叩頭致謝。周成王命令大正起身上前,對參加這次活動的公卿百官、諸侯大夫等行拜謝之禮。事畢,周成王等人離開會議廳。

也是在這個月,周成王命令太宗按照季節祭祀炎帝,命令少宗祭祀風伯、雨師等神靈,士師負責給他們提供三牲肉作為祭品。國都命令百官舉行疈辜之祭,祈禱紓解民眾疾苦,敬奉風伯雨師和列祖列宗在天之靈,閭率、里君負責為他們提供祭品。野宰命令塚邑和縣都在大祠堂舉行祭祀活動,同樣祭祀風伯、雨師等神靈,野宰負責給他們提供三牲肉作為祭品。采邑之君祈求國庫充盈、農業豐收,也舉行了祭祀獻牲儀式,大夫提供祭品。

由於有周成王的長篇訓誡和祭祀命令,作為本年度的重要文獻,太史將它們珍藏於檔案館。


(注譯部分參考吉成名教授《〈逸周書·嘗麥解〉研究》,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