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需要大智慧,切忌教條僵化(《國風·衛風·河廣》)

作者: 翟玉忠 楊惠芬   發布時間: 2025-02-28

經義:

對於本詩的主旨,《毛詩序》說:“《河廣》,宋襄公母歸於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宋襄公之母是宋桓公夫人。衛宣公去世後,其子公子頑竟然與母輩宣姜(衛宣公夫人)結婚,生下三子二女: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宋桓公夫人為何回到了衛國?據鄭玄說,她生下襄公之後,被宋桓公休棄回衛,襄公即位之後,其母思念他,欲往宋國,卻為當時禮義所不容。《鄭箋》:“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生襄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義不可往,故作詩以自止。”

宋襄公即位後,為何不能讓親生母親回到自己身邊?因為按照古禮,夫人被先君休棄,其子繼承了君位,父子一體,母親被休棄是與宋宗廟斷絕關係,不能因為私情而返回。《毛詩注疏》:“所以義不得往者,以夫人為先君所出,其子承父之重,與祖為一體,母出與廟絕,不可以私反,故義不得也。”

宋桓公拋棄了來自衛國的夫人。但正是這位宋桓公在衛國危難之際伸出援手,拯救了衛國。西元前660年冬,北方遊牧民族狄人攻打衛國,打進國都,焚毀宗廟,不務國政的衛懿公兵敗被殺。得知衛國的境遇,宋桓公親自來到黃河邊收容來自北方的衛國難民——衛都城鄉得以逃過黃河的男女難民有七百三十人,加上未經狄人屠戮的共邑、滕邑的衛人,共五千人。宋桓公把他們安置在衛國的曹邑,匆忙中於草廬立公子申為新君,史稱衛戴公。《左傳·閔公二年》記載:“狄入衛,遂從之,又敗諸河……及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宵濟,意思是夜間渡水——筆者注)。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於曹。”

《河廣》一詩,襄公母思宋之情,欲輕舟往宋的急切之意,躍然紙上。她思宋卻不能往,即使“一葦杭之”,交通便利,可是以她被出的身份已不能前去,儘管她心中已經去了千萬遍,但禮義卻不允許她邁出半步。正如詩言,“誰謂河廣”,原來禮義比河寬,河寬一舟即可渡過,可是阻攔她的禮義之河在當時卻無舟可渡。

看來禮義的作用是雙重的!君王具備修齊治平的心願和能力,並付諸實踐,以禮義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禮義的作用就是積極的。如果君王昏聵無能,失地亡國,此時再固守禮節,那麼其作用就是消極的。由此看來,孟子主張的“守經達權”何等重要——治國理政需要大智慧,大勇氣,切忌教條僵化。

讀《河廣》一詩,猶如跟隨襄公之母,親歷她“發乎思,止乎禮”的情感掙扎,親歷她“發乎情,止乎義”的情義糾纏。然而其遵守禮義的德行,千百年來為世人所傳頌。孔子不禁感歎:“吾於《河廣》,知德之至也。”(《鹽鐵論·執務第三十九》)

經文:

誰謂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語譯: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葉葦筏就過河。誰說宋國遙又遠,踮起腳尖便望見。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葉輕舟快渡河。誰說宋國遙又遠,一個早上到對岸。